在湖北省赤壁市教育系统,提起“数学吴老师”,许多师生都会露出敬佩的笑容。这位在乡镇中学讲台坚守37年的教育工作者,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怀。
一支粉笔写春秋
1989年的秋天,21岁的吴志彦背着行囊走进赤壁市官塘驿镇泉口独山中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时的独山中学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冬天教室漏风,夏天蚊虫肆虐,但这个刚从咸宁师专毕业的年轻人,却在煤油灯下写下了第一本厚厚的教案。
“那时候没有电脑,每道例题都要手绘图形,常常备课到深夜。”吴志彦回忆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短短两年内就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从神山镇钟鸣中学到西凉湖学校,再到凤凰山学校、华舟学校,他的足迹遍布赤壁多个乡镇学校,却始终未曾离开初中数学教学一线。
让数学“活”起来的魔法师
在吴志彦的课堂上,抽象的数学公式总能变成生动的故事。讲解勾股定理时,他会带着学生测量校园建筑;教授概率统计时,他让学生记录一个月内的天气数据。这种“生活化数学”的教学方法,让无数害怕数学的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吴老师的课就像在解谜,他总是能让我们自己发现规律。”2018届学生王明回忆道。这个曾经数学不及格的学生,在吴志彦的引导下最终考入了重点高中的理科实验班。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吴志彦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不是口号。他独创的“基础巩固+思维拓展”双轨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近五年来,经他辅导的学困生中有85%成绩提升超过20分,而优秀生则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更难得的是,他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担任数学教师的同时,他还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用耐心和智慧帮助许多“问题学生”重拾自信。有一个因父母离异而自暴自弃的男孩,在他的悉心引导下不仅成绩回升,最终还考入了师范院校,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赤壁市凤凰山学校的留守儿童档案里,记录着吴志彦与这些特殊孩子们的一个个温暖故事。每周三放学后,他的办公室总会准时亮起一盏灯,那是他为留守儿童开设的"数学加油站"。在这里,他不仅辅导功课,更会细心地询问孩子们的生活近况。许多原本内向的孩子在他的耐心引导下,渐渐敞开心扉,成绩单上的数字在攀升,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灿烂。
2018年冬天,得知学生小芳(化名)因为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而成绩下滑,吴志彦特意在元旦前夕组织全班为她过生日,还自费购买了棉衣和学习用品。那天之后,小芳的作业本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红勾,课间也能听见她清脆的笑声。“吴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温暖”,小芳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数学公式,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被爱的感觉。”
37年来,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吴志彦用他特有的方式,为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毕业的学生们常说,吴老师办公室那盏温暖的灯,不仅照亮了他们的作业本,更照亮了他们成长的道路。
薪火相传的教育情怀
尽管已临近退休,吴志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办公室里,他的桌上总是堆满教育理论书籍和写得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教研活动中,他毫无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疫情期间,年过半百的他硬是学会了使用多种在线教学平台。
“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我总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这位头发已花白的老教师说。如今,他正着手整理三十多年的教学案例,希望能为青年教师提供参考。
三十七年如一日,吴志彦用坚守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正如他在工作总结中写道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赤壁这片教育热土上,这团火焰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也照亮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
图文/黄铁成 编辑/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