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飞 《自然的遐想》
那些移动的人群和事物
崔完生
遗鸥
春天起飞的风
羽毛梳云,红唇吻风
留一条路给远方
在水之洲,相爱一场
我在北方,北方的梦
醒来就是激情煮热的湖水
漫上心头时,暗流就在砂石下
涌动出一巢翅膀庇佑的温暖
爱恨情仇都在飞翔的曲线上
向南的冬,向北的春
都是无奈的过程
来年的另一场迁徙里
认不出新人、故人
多余的夏天
站在春天的样子一定很好看
外面有衣衫,里面有碳水化合物
分解汁液
阳光和土地没有挤我
那里的花朵在眼中开了又谢
不伤感的时光被风吹着
在原地一动不动
多雨的夏天命令我守着日子
让我相信世间有信念和力量
此刻泛滥的情绪
洪水一般穿过河槽
此刻大地的冠冕
黑夜一般挡住曙光
我在失眠中的命运
被整夜未停的这场新雨
赋予不曾休憩的定义
白发翁
父亲拄着手杖,在亭台上
试图站成风景
让流水与落日衬托他的白发
父亲的老花镜发着光
对着夕阳
眯出一道闪电
对着流水挤出两行惆怅
一缕缕皓白的纸条
细碎地写下辛酸苦辣的短长
那支空心的笔
架在深驼的背上
这日子不会突然躺下
当然也不会忽然站直身板
我把好多年没有离地的脚跟
往上耸了耸
就有一些柔软的骨头
从头顶溢出
它们那么柔软
把夜灯悬挂在路边
还是老父亲的一个喷嚏来得及时
这座雕像微微颤动
把晚风系在亭台的立柱上
今天,我们不被吹散
一棵树上的秋天
一棵树上
深绿的、金黄的力正在较劲
比赛还在进行
我已经知晓答案
只是盼望着延期宣读结果
此刻,一夜间会被风卷走的恐惧
在逼近我,胁迫我的呼吸
我噙着夏天的雨水躲在屋檐下
用口呼吸着城市里的孤独
天上的云涌向胸口
这是要晴,还是要阴
母亲还在默默点着自己的灯
她眼花耳背
分辨不了灯的脉动和呻吟
我不敢回家看她
怕身上的尘堵住天堂的门
怕走路的风吹灭那盏灯
一棵树上的秋天
望着我在他乡的无所适从
丝毫不与我心息相通
大山苍黛有形
流水清澈无声
静谧
太阳躲开昨天的雨和云
孤单地站在一棵垂柳的头顶
从大地、空气中抽汲光芒
在阳光下的人
盯着树荫,任凭焰火烧身
与一只蝉共同把持寂静
被太阳拥着的正午
忙着上身披金,下身镀银
我流出的汗水罩住心里的冰
被梳理的叶子一动不动
成佛之前,我孱弱的目光
不敢移动
那些移动的人群和事物
在搬运太阳的光芒
被搬运的还有阴影
还有炙热的石头上的水滴
而我,静坐在阳台上
守候着两盆吊兰
披发修行
老照片
在墙上摘下二十年前的自己
擦去灰尘却擦不去单纯
擦去单纯却擦不去风景
风景就是一道命题
在家中的墙上
一旦上去就不再下来
和皱纹、白发一样的照片
在家中的墙上
摘下来的回忆也是残缺的
和照片一起的往事
被回忆的丝线串接成人生
去掉人还有生
去掉生还有人
去掉人生还有一些影子岿然不动
我用手摸这些照片
看见你的笑容在扯着我的嘴唇
当我用心亲吻这照片时
感觉你的身体缓缓地向我走近
一堵墙也向我走近
那色彩还原着过往的青春
苦荞茶
泡了一杯苦荞茶
十分钟后
母亲一边喝一边吃
用小汤勺把最后一粒苦荞
抿进嘴唇
母亲不会喝茶
这种吃法让人喷笑
就像她教育子女
打骂,批评,从不表扬
把自尊留给别人
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望着照片
一会黯然一会窃喜
苦荞茶不苦
与胃有关的食物都是美好的
与血脉有关的都是美好的
母亲对美好的东西一直粗鲁
夜里
母亲把吃下去的苦荞一个个消化
把儿女一个个拉扯成美好的样子
生与死
不去看你了
看你会让我沉浸在回忆中
眼底的海,胸中的石头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不去看你了
看你的路上有太多的限速
坡上的树,弯道的桩
避不开的情感和理智的风雨
生与死
镜子的两面,水银的厚度
就是全部的里程
我背着一万个活下去的信念
与过往的日子交集
走在路上
隐忍的悲痛和张扬的笑容
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堵墙
墙上春花秋月的皮肤在一点点脱落
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张透明的纸
那一天
我的儿子用他坚硬的手指捅破
那一天
生与死没有距离
那一天
不去看你了
不去看你了,一场仪式
会如实上演
和真的一模一样
夜思
灯光挤压着皱纹
敲门声总是很陌生
跌跌撞撞的咳嗽
摔在地下成为月光
溅到空中成为星星
你是没有方向的指针
如同河水,没有脚步和居所
我是一只不愿老去的蛹
在你的怀抱里不想长出翅膀
我们穿过白天共同抵御长夜
我们沉默相对或激情相拥
任凭时光的加速器
在我们的身体上写下词句
时间不停地吞噬你我
没有声息的较量中
溃退下来的饥饿在蔓延
她已经抓住我们的孩子
看我们如何耗尽这一生的守望
黎明,曙光
那是另一些人和事的开始
此刻
我继续把自己种在一张桌子上
喂养梦想的血和荣光
诗人简介:崔完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3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诗歌班)学员。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星星》《延河》《诗潮》《草原》《山东文学》《地火》《石油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并入选部分年选。出版有诗集《挚爱者》《信天游的大地》《所有的可能都叫运移》《前尘》及纪实文学、编著作品多部。获第六届柳青文学奖、陕西省职工文化艺术节文学征文诗歌类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等多个奖项。
心灵语言的“诗性思考者”
——崔完生诗歌评论
陈啊妮
阅读崔完生的诗歌,如同与一位诚挚的“思考者”沉静对话,诗人对语言反复又自觉地磨砺,不断迎来一个个自我超越的写作阶段。多年以来,崔完生以细致入微的情感经验和不断成熟的诗歌语言扩展着自己的精神版图。从1994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挚爱者》至今,诗人崔完生的诗歌写作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扎在无比跌宕的时代土壤里。诗人是有自己诗歌理想的,在时代的激流中,他早已习惯潮起潮落,以自我独特的洞察潜入诗歌的思想深处,并谨慎、克制地与时尚化的写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的诗歌在生命和语言的不断撞击中闪耀出诗性智慧的火星,光而不耀,恰如静水流深。
崔完生的诗歌有着双重感觉聚合成的审美空间,意象总是相互穿插、相互作用,即在表层的主旨情感经验中往往不断推演出深层的结构。诗人心中有“小我”,也有时代心态下的“大我”。读现代诗歌,我们不能分散专注力,有必要把握诗歌总体结构中的“核心”。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崔完生的诗歌创作已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有深度时代思考意义的具有介入、担当特质的存在方式。诗人的欢乐与幸福,忧伤与泪水,渴念与期待,悲悯与疼痛都自然地汇入了日常观照、万象流转、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之中,并成为诗人心理、思想、精神层面的重要根基。
作为谨慎的抒情者,崔完生的诗歌一以贯之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他写季节,对天空的凝视,遇雨,观察茶水或花朵,或被一只飞进大楼的鸟打扰,没有如常人那般通过应景作态呈现“美”的暗示,或作一番常规叹喟。他是有责任感和良心的诗人,那些令人困惑、痛苦、失序的,甚至荒诞不经的现实,需要诗人说话,在诗歌中有所陈述。如《立夏,遇阴雨》:
“这一天不适合旅游
天凉,加衣
被初春抢走的花瓣
在林荫道上落了一地
偷走我衣裳的风
藏在哪里
比我三十岁前死去的爱情还狠
什么也没有留下
让我哆嗦在夏天的旷野
打喷嚏、咳嗽
想念亲人
看见人世孤独,众生无助
这一天应该有冤案
比如我冷漠对待亲朋
比如我在房间里反复翻腾
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
将自己伪装成为满腔激情的人”
诗人写了一个平凡的“立夏”日,从春天繁花似锦的喧闹中,一步踏入夏天,似乎有一种喻示。这个时令也是“乱穿衣”的时候,弄得不好,就会被“夏天”这两个字所迷惑。但“立夏”确实是气温上升的预告,只是作为一个智性的人,尚须保持一份清醒,做好必备的预案。从这首看似来自日常生活的小诗,诗人其实埋设了更多信息,更多地需要和读者内心之壁相撞击的内容。我读过崔完生几乎全部的诗,但再次读后,又有“能量”被开采出来。把他的这类诗歌简单归入“后现代主义”,恐怕也是粗暴的,诗人深具批判和怀疑的内质,源于他真诚和耿直的禀性,以及针对具体历史语境,他的担当意识和对真相的探寻。他的另一首诗《阴郁或者灿烂》,其实形象诠释了他对“一首诗”的态度:“天空有鸟飞过/是鸿雁吧/我只关注那条弧线/天空有声音溢出/是雷电吧/我不关注那些音律”,从一定的角度看,崔完生具有天然的“沉郁”气质,而现代诗歌创作有关苦难和忧郁的象征意义,实则是生命的内核。这首诗把“阴郁”和“灿烂”糅合,但又截然分立,它们之间自然的转换和交接,幻变和对冲,恰好也是我们日常的生命状态。诗人说:“你这把刀插在我胸口/尚未拔出来的痛还在扩散存在的虚无/尚未拔出来/我还有力气站着/否则那个藏了二十年的梦真的来了/我就接不住”,说的是爱情,说得也是命运。正如波德莱尔说的:“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当然崔完生的“沉郁”不是那种纯粹的沮丧、迷惘,他不玩弄“自恋情结”,只是内心的困顿和求解,孤独的思想者,精神上寻求突围的坚执。如《沉浮》中写道:
“四方、六合、八面都是沉浮的时光
在着,老了,走了都无关紧要
宇宙这扇旧窗户
打开和闭合都在瞬间完成
割裂的昼与夜的屑末
总是漂浮在眼底
让所有事物的看见与看不见
游离在呼吸与心跳之间”
人生如战场,人生亦如戏。如一片茶叶的打开、浮沉,它在静默中完成一切,而人生的跌宕起伏,最终也必然归于“最后的智慧”。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类的贪婪天性,一方面泥沙俱下、时光沉浮,另一方面我们总是放不下、舍不得,诗人在这首诗中,写到一杯水的“小宇宙”,也写到一盘棋的“小社会”。人类是需要灵魂拯救的,那么谁能成为救星?诗人没有明说。无论人类怎么想,宇宙自有乾坤和规律,“宇宙这扇窗户/打开和闭合都在瞬间完成”,人应该如一粒尘土,在阳光中浮沉。崔完生作为诗人,内心深怀巨大焦虑,并非单纯的“思辨”或人生哲学,而是他生命体验的深刻——“沉浮”。崔完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面临生存方面所有问题,不可能超凡脱俗,同时人类作为一种生命群体,同样面临深层次的危机和困境。
《一只飞进大楼的鸟》是诗人的“意外收获”,或许是件真事,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情况,在他这儿成了诗歌事件。误入楼内的鸟,当它与诗人对视时,相信鸟儿是惊慌的,诗人除了有点懊恼外,恐怕也陷入纠结——人与鸟之间,并无信任感。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经常误入房内的苍蝇,每次我都不想扑杀它,开了一扇窗玻璃让它出去,可它偏偏总在原先的那块玻璃上乱撞,就是不从已打开的地方出去。“我背着手/踱步/看着那只鸟/不告诉它出口在哪里/怪它听不懂人言/别怪我不讲鸟语”,这首诗写的是人和鸟之间,也是写的人和人之间,或者是诗人自我生存境况的折射。诗人写的是那一刻在场的微妙内心,实则揭示人生场域微妙的“误入”和“出逃”,一种身不由己和精神突围的复杂路径。一只飞进诗人精神世界的鸟,本有自由的翅膀,但一下受了限制,而且从“体制面目”的大楼里找出口,对于任何生灵都是困难的,也许远远难于对入口的发现——入口是赫然的,但出口是模糊的,乃至是假的,是更幽深的去处。诗人在此,其实无法给鸟儿点拨,一定意义上说,他何尝又不是一只“鸟”呢?
《在鲁院学习》这首诗是崔完生诗歌技艺的标志性文本。作为一门手艺,他对诗歌语言已用不着狐假虎威,他很自信随意采撷生活中的片段,在情绪平衡、气息回旋、意识交叠、智性冷峻及心志洞开上,其诗性幻想近乎“意识流”随心随意,又不乏言说有据的可靠,诗人近些年的诗歌,一直循着这一方向跋涉不止,不断给人以惊喜。这首诗写得潇洒,但实则严谨。诗人是什么?进入鲁院和走出鲁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这首诗歌也可以说是崔完生“智性”诗歌的最好样本,对于心态的刻画,过显或过幻,都是不智的,但崔完生拿捏自在,纵横无阻,以他独特但不怪异的思考,和犀利但不伤人的语言,准确又微妙地将现代诗人的生存和思想困境、生命经验和体验的时代属性、当代特殊的语境及由此产生的悖论做了呈现。面对诗人勾勒的深刻又纠结的“脸谱”,既能感受到陌生和诧异,又能击中我们内在的晦涩和苦痛,以及那些不可明说乃至不可告人的部分。如诗中第三节:
“我们一起打捞大海的空
一起捕捉所谓的记忆和感受
一起穿越空中相同的一粒尘埃
一起谈笑,然后悲伤一群灰鸽子的前程
把许多开始和结束的故事
从墙上的肖像中自拍下来
装入瘦小的优盘和一些云中
在一个晴好的日子笑出眼角的阳光
嘴边的两弯月亮把寂静与喧嚣切割下来
在朋友圈晒啊晒
拼成一方五彩的图案
隐藏在复印的情绪当中”
这是作为“诗性思考者”的诗人,绝不止步于输入思考的成果,他的思考是别样思考的接续,但不是思考逻辑的延长。思考者要做的是决断,是明晰,是去伪存真,是撕掉包装纸擦除涂层的“较真”。当然崔完生的思考,也是没有答案的,那些接近于“答案”的句子,他也是小心翼翼,总是怀疑的口吻提出:“此刻/我已经无力弑去一个汉字/土地深处的根在聚集雨水/春风打着口哨/解着衣裳”(《开门》),“要不然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路/那么多的楼宇/人群/和人间的声音/要不然我们之间/为什么有距离/空间/有各种光亮/尘埃”(《南山》)。
前面已说过,崔完生不是那种想把一首诗写得很“美”的诗人,因为他自知美不在其外表,而只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其核去体检一首诗的质量。他经常把一种景色写得很“拧巴”,实在是他没有用相机去取景,而是将心作为一种工具,比如《夏日即景》:
“常在河边走
怎能不被蛙声粘着脚尖
落日与圆月的推手
一直不分胜负
在手机上看到的很多开幕闭幕
风不留,水不留
我出手抓住一把感慨
一半落入河水,一半跌落马路”
诗人看到的是“蛙声”,是落日和圆月的精神对峙,是隔空抓物般的“一把感慨”。短短的八行诗,充满内在鲜润活力。只有深入后静心读诗的人,也才能感受到这种力,在绵长地、不间断地敲击着生命和心灵的旅程。诗人已步入中年,早已过了青春期的躁动和火热,但作为诗人,他拿笔的那只手没有成为“机械式”的文字制造工具,他的血流至指端,但源自鲜活饱满的精神心室。崔完生属于真诚和踏实的写作者,他“没底线”地与自己作对,既不望风使舵,也不随波逐流,一直在耐心地“等”,等他心仪的句子——先击穿自己,再捡起来去叩击别人思想的石头。他当然是真性情的人,有个性的诗人,做有个性的诗人注定又会是孤独的,一种试图介入时代生存和生命现场的有效性,对汉语可能复活和再生的本义、引申义、衍生义耕掘和深探,已然是诗人持续的追求动力。如《看得见的大地》:
“土地被绿色侵袭后
那些裸露的皮肤仿佛是伤疤
我这双含着洁癖的眼睛
容不得赤裸裸,也容不得有余地
只好拎起自己的影子
撕一片给断崖和洼地
还是风好,雨好,阳光好
它们的感情谱系里
没有好恶和低高”
大地是什么呀?大地是母亲,或更圣洁的事物。如此题材,诗人坚执于求真的意志。他要把话说清楚,眼里容不得沙子,但容得下土地之壤。这是诗人的个性对整体性的包容,也是对土地这一题材高过常人的敏识。当我再一次读他的《大暑》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处理一首诗语境的包容力,一种扎实功夫,一种浑然天成,就这么脱口而出:
“热风、热光、热浪也会冻结
不,也许叫凝固更合适
在大地上沥出的水
不日便会从高处再倒下来
我就这么奢望着
孤儿般站在旷野
思念已经痴呆的母亲
或者思念一个过去的日子
试图让往事冻结
不,凝固在今日
再现昨日尖叫的树叶
正在尖叫的树叶也返回童年
与父辈、与旧我相逢
我们热血沸腾、奔流
放弃倦怠、木讷和执迷
顶着疲劳的黄昏上山
喂养大暑
一张饱食年轮的口
嚼着草根
涎水落了一地
我就是那个等着
在露水中避暑的人”
“我就是那个等着在露水中避暑的人”,让人心惊的句子,充满难以言表的复杂的内心挣扎,及个体生命体验中的悖逆元素,正因此,这样的诗歌文本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时代价值的——不然此“大暑”与古人的有何区别呢?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崔完生对存在的本质、本原和本性的追寻,有目共睹。而这是需要沉思和反省的,诗人孜孜以求的,是从普通题材中提取和包容人文价值的关怀,以及作为人类应有的价值取向。他的一组写自然物的诗,如《南山》《黄昏的声音》《七月之诗》《你是一座休眠的火山》《牦牛》《夜的一种》《距离》等,无不体现了诗人的精神美德。如“我在山顶弯成一枚黑月亮/问远方亲人/你们看见的月还有影子吗”(《夜的一种》),“残缺的天被补上的云朵/是一处进口还是出口/隐匿已久的风偷偷出来/抹了一脸的苍茫/我们就敬若神明/不敢心生抱怨”(《七月之诗》),“一个炙烤北风的男人/即便前额挂上冰柱/也能看见阴晴/也能看见/北风在吹着前一拨北风”(《北风在吹》)。这样的句子,不只是诗人灵魂对宇宙的呼唤,也是对诗歌语言“深度状态”的呼唤,同时也是读者欣赏力的呼唤。
令读者欣喜的,在他的新诗集《所有可能都叫运移》《前尘》中,诗人的文字耕耘历险和“后现代”意识,让诗歌葆有对生命体反复探究的韵味,并试图成为灵魂高度凝练的结晶。诗人以其无可怀疑的现代诗学创作实践自成一格,不断在诗歌文本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图腾,以此为诗学追求的思想基因和血脉,同时把自己定位为大风或孤帆,在风吹孤帆和孤帆迎风中勇毅前行。崔完生沉着而有棱角的语言个性呈现了诗人本真的意义,也使他的诗歌有别于那些没有生命擦痕、缺场灵魂触动的诗歌。他是心灵语言的“诗性思考者”,因为“挚爱”而执着,因为热爱而思考,这些都让崔完生实现对精神家园的追慕和个体灵魂的诘问。
评论家简介:陈啊妮,中国化工作协会员,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散见《诗刊》《诗潮》《星星》《扬子江》《诗选刊》《诗歌月刊》《延河》《诗林》等百余家期刊,已发表诗歌及评论作品一百余万字数,并入选多部选本。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著有《与亲书》(合集)。居西安。

让我对南方的钟情
成为绝世的传奇
——西渡
南方诗歌编辑部
顾问:
西 渡 臧 棣 敬文东 周 瓒 姜 涛
凸 凹 李自国 哑 石 余 怒 印子君
主编:
胡先其
编辑:
苏 波 崖丽娟 杨 勇
张媛媛 张雪萌
收稿邮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投稿须知:
1、文稿请务必用Word 文档,仿宋,11磅,标题加粗;
2、作品、简介和近照请一并发送;
3、所投作品必须原创,如有抄袭行为,经举报核实,将在南方诗歌平台予以公开谴责;
4、南方诗歌为诗歌公益平台,旨在让更多读者读到优秀作品,除有特别申明外,每日所发布的文章恕无稿酬;
5、每月选刊从每天发布的文章中选辑,或有删减。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2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3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4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5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6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7月目录
陈建|春
茉棉|致歉书
灯灯|大海鲜衣怒马地过来
苏波|多少鸟儿消失在黑暗里
廖锡娟(英国)|异次元格斗游戏思维导图
布林|看不见的人
笨犇|农耕之歌
李立|在别人的加拿大大声吆喝
许峰|拿来的诗
“名人访谈”:康俊&西渡|在操劳中静观——诗人西渡访谈
专题诗辑|砸烂那扇玻璃窗
专题诗辑|孩子,我该给你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