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42

淬火的青春叫“芳华”
胡淑华

电影院灯光亮起时,我发现自己竟已泪流满面。邻座的小姑娘好奇的瞥了我一眼,大概不明白这个鬓角微霜的我为何对一部青春片如此动容。
那是一部反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部队文工团的年轻人从少年走进青春、从理想萌动激情、从浮躁懂得沉思、从青年走向壮年、从友善学会关爱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人生的转折期,他们追逐着文化大革命的尾声,经历了父辈们从牛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拉开了他们人生灼灼其华的序幕。当然,这期间,他们还经历了战争……电影《芳华》里的年轻人,那时应该都在与我同龄的年纪。我现在已是年过花甲了,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碎片式的情节、符号式的年代、流水账的青春,似乎每一个镜头都映射着自己年轻的影子,都勾起我对那段青春年华的感动,让我不由地低下头来,回望走过的人生,我曾经的军工生涯。
1972冬天,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从家乡送到了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沂源县土门的山东省第二机械厂,即当时的军工945兵工厂。从此,我十六岁的青春便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

作者17岁时的照片
这里是一座军工生产基地,是那个年代相对于前线而言的大后方,也是相对于后方而言的军工一线。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这个军工厂的二车间车底班学徒。同《芳华》这部电影里何小萍刚刚被带到部队文工团时的情景一样,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着好奇、新鲜,充满着离开父母走出家门、独自走进军营奔向心中理想的憧憬和喜悦,这里有连绵的群山,清澈的山溪,高远的天空,还有早晨和傍晚半山腰上缭绕缠绵的雾霭山岚,我想:我的青春应该就在这里启程了,我要用我年轻的理想和力量,写好我人生的每一篇华章;我要尽快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这个军工基地的神秘,和这里每天所发生的新奇的一切。
可是,没过几天,我的刚来时的喜悦和新奇的感受,似乎就有了一些奇怪的改变。
我的车间在半山腰的山洞里,因为空气流通不畅,让新来的年轻人感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而且呼吸里带着一股山洞里常年潮湿积淀下来的霉味。好不容易挨到下班,我拖着疲惫的身体,面色蜡黄头晕目眩地走回宿舍,一头拱在床上的铺盖卷里,委屈地哭了。那天晚上,我没有吃饭,宿舍里没有取暖的炉子,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我开始想念我遥远的老家,想念离我家百里外的父母亲,也想念那群平日里一起玩耍、一起疯跑的玩伴们!还是十六岁少年的我,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有离开过家和父母的丫头,那时,竟产生了一丝到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的念头。
但是,这个念头只在脑海里那么一闪,就如电影的镜头一划而过了。临来的时候,父母的叮嘱,伙伴们的羡慕,我表下的决心,让我没敢走出宿舍半步,我甚至连从床上坐起来准备逃出的挣扎都没有。第二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忐忑地再次来到山洞,站在了班长朱步贵面前。朱班长点完名,把当时已经怀孕的李荷芳师傅叫住,说:“这个孩子,就交给你了,你要把车间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精神传给她,尽快能独立顶岗。”

作者(前左一)与杨玲(后左)姚爱春(后右)、胡发珍
就这样,我跟着这位已经怀孕三四个月的李师傅,成了她一批又一批带徒后的徒弟。李荷芳师傅尽管身体不便,但她仍然认真地给我讲解和示范,比如怎样开机床,怎样磨刀,怎样测量样具……看到师傅挺着个大肚子还这么认真,我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3个月后,师傅休假了,我被动地独立顶班操作。班长朱步贵笑着说:你被提前出徒了!
我“被提前出徒了”,意思是我还不到出徒的学徒时间,或者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师傅交给我的知识,不具备独立顶岗的能力吧?那时想来,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了,因为我对自己,也是不那么自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年龄小,很多工作我都做不了,推不动磅秤,拉不动子弹箱,每次都是那些年龄稍长的师傅们来帮忙.......

作者(右)与师傅李荷芳(中)师姐孙忠香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开始学徒那几年,正是我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名军工青年的阶段,也是我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塑形的重要时期,回想起来,总有一些特别的感动,总有一些让人终生难忘的人和事。我永远忘不了的,是朱凤利、郝丙玉师傅帮我修车床,张新平师傅帮我磨刀具,郭传宏师傅带我量样具.......还有我的第二任师傅左效贵,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 “老黄牛”,还荣获了“军工局劳模”称号。在工作中,他不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而且把精湛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我,最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左师傅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不计报酬、无怨无悔的优秀品质。记得那是1974年,整个军工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处于半停产状态,我们厂的口号是“七上八下”,意思是早上七点上班,干一个小时,八点就下班!全洞里一车间、二车间的职工大多都是早晨七点进洞点名,有的开车床应付一下,有的甚至连机床都不开,直接等到八点就下班了!只有左师傅带着我,师徒两个,一老一少,坐在车间里,默默地工作,偌大的山洞里,只有“啪嗒啪嗒”的机器声在回荡。
在“啪嗒啪嗒”的机器声中,左师傅引领我学会了奋斗、忍耐,学会了坚守、奉献,这成为我以后工作变动、人生转折历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忽然想起前些天看过的电影《芳华》里一句台词:不曾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学徒的那几年,虽然不曾有未被善待的情况,但初来乍到的陌生和一无所知的惶恐很快被师傅们帮着消除,那又何曾不是 “最容易让人识别善良”的感受呢?

作者进厂第二年車底班集体合影,前班中间是朱步贵班长,前排右一左效贵,二排右一为作者,右三李荷芳,三排右一张新平,右四郝丙玉,右五郭传宏。
就这样,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在师傅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下,我一个十六岁的姑娘,一骨碌一爬,跌跌撞撞坚持了一年,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已不再需要师傅在场才能干好,许多分工的活计,我自己就能独立完成了,而且,得到了领导的两次表扬:一次是班长朱步贵在班会上夸我业务学得快、独立操作能力强,另一次是被车间评为“优秀学员”。别小看这两次表扬,尤其是朱步贵班长对我的第一次夸赞,不但使我渐渐地不再那么想家,而且,更增加了我勤于学习知识、精于钻研业务的信心。到第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感觉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真的是出徒了,而不是“被出徒”了!
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忽然感觉自己对这里的一切尽然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感情,盛开的各色鲜花,带有山林气味的清凉的山风,团结和睦的班组,友爱互助的战友们.......我慢慢爱上了这里的山洞,还有这里的人们,一位年轻的姑娘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自信、坚强的军工战士!
1975年,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全厂上下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生产大演练中一齐动员,迎来了生机蓬勃的生产盛况。我们车间是全厂最关键的工段,工序复杂,任务重,我和车间的战友们一起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困得眼皮老打架也决不愿停下来休息,师傅们心疼的劝我睡一会,年轻倔强的我却一直说自己不累,还能坚持。就靠这样一种拼劲、韧劲,在车间生产进度表上,我的小红旗永远站在最高峰!

作者车间集体合影
除了上班、工作,我也喜欢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历次文艺演出中我都是车间文艺骨干,带大家跳舞,和大家唱歌;我还经常穿梭在篮球场上、乒乓球台的两边,直至有一次被教练罚下场地,原因是教练得知我已怀孕4个月,暂时禁止在篮球场上剧烈活动.......就是这样,我愿意在舞台上与大家一同感受青春的律动,在舞台下与大家一同享受芬芳的年华。
小时的我,是唱着《东方红》、《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的,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我暗暗记在心里,工作累了就会想起这句话,晚上躺在床上也会想起这句话,第二天就会增添许多战胜困难的力量。我的工作连续得到领导的认可,上班第二年,我就成了车间的“青年突击手”,之后连续十几年被评为车间先进工作者、全厂优秀团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整整二十年,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山,奉献给了军工事业;火红的军工事业也为我淬火青春、洗尽铅华,留给我一生无尽的财富,也让我更加懂得:洗尽铅华、经历淬火的青春才叫芳华,我明白了我自己为何哭—不仅是为了电影里的青春,更是为了我们那一代人,在三线建设的浪潮中,用最好的年华铸就的芳华。

作者2025年在新945厂老战友相聚

个人简历:
胡淑华 1956年3月8日出生,1972年12月23日参加工作,年仅16岁。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至1983年在945厂二车间车底班工作,1983年至1992年在厂托儿所任教师,1992年至2004年调入莒县造纸厂幼儿园工作,任园长,2004年退休后,创办莒县海纳幼儿园,工作至今,我的教育理念:用爱启迪心灵,以专业守护童年。33年一直从事幼教行业,真心喜欢每一个孩子,热爱着这份工作,将幼儿园打造为省级示范园,我始终坚信:优质的幼教,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通过专业引导自然生长。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