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
杨庆华·笔落星河映铁魂
文/铁四师 翟基生

杨庆华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些人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短暂却耀眼的光芒;有些人则像那恒星一般,默默无闻地在天际闪烁,给予人们恒久的温暖与指引。而在杨庆华战友的心中,那些曾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便是那最璀璨、最温暖的星光。
杨庆华用笔尖记录下那些逝去的岁月,用心感受着彼此曾经的热血与青春。他写下了三十多篇回忆战友的文章,每一篇都凝聚着他对战友们的深情与怀念。

《乌苏沟往事》最初发表在2018年第409-3期《铁道兵》公众号上,由责任编辑槛外人通过邮箱编辑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追忆了英年早逝、敢于担当、正直善良的好战友陈爱成。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友真诚、直率、坚持真理的怀念之情。
杨庆华总以细腻的笔融挖掘人内心世界,常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揭示出生命中的亮点,从中提炼升其高尚的情怀,使读者对陈爱成这样的角色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杨庆华在郑建平主任的邀请下加入了文创中心,他仿佛找到了组织,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于是,他开始用手中的笔忆军营、写战友。经过几个回合的创作,他从未有过心充实感和心灵深处的幸福感,让他走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杨庆华在《手持红叶盼君归》一文中,饱含深情地描绘了班长钟泽良的为人处世、务实担当的形象,并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感人的细节。
在他的笔下,班长钟泽良的形象栩栩如生。虽然个头不算突出,但他敦实的体魄和简洁有力的言辞透露出一个内心清晰、头脑冷静的人。钟泽良对任务的接受总是坚决果断,执行时灵活机敏,完成得无懈可击,赢得了连长的表彰,对战友们是一个外表刚毅内心温暖的好班长。

在大巴山隧道施工期间,班长钟泽良每次进洞前的细心检查自我保护设备,放炮前对撤离路径的仔细巡视,以及灌注前对支撑结构的严格审查,都体现了“一班之长”对战友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让杨庆华铭记于心。他在文字中透露出的对班长的敬仰之情和战友间的深厚情谊,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感动,仿佛能看见那片片红叶在手中摇曳,期盼着战友们平安归来。
杨庆华的文字总是令人着迷,阅读他的作品仿佛能窥见他生活中的点滴,他的文字不仅充满智慧,而且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描写战友的故事方面,他总能将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描绘得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在他的作品《难忘战友一字师》中,杨庆华讲述了自己与几位军中文书的往事。从张德全到余春,再到张荣禄,这些曾经教导他如何精确总结、如何在诗歌中恰当运用韵律、以及掌握刻印钢板技巧的师傅们,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些日常小事和传授的技巧。但对于杨庆华这位受益者来说,尽管50年过去了,那些回忆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般,让他难以忘怀。
深山峡谷里的筑路连队,三件“凡人小事”,细节记得如此清晰,描写如此精到,场景历历在目,看似无奇,实为大巧。故事缘于50年前的小战士间, 笔调细腻,情感真挚,难忘战友一字师。这些珍贵的记忆给杨庆华的心灵带来了温暖,让他回味无穷。因此,杨庆华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慨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在军旅生涯里遇到这些战友,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于是,杨庆华的笔下不仅限于熟识的战友,他还描绘了在铁道兵战友网中未曾谋面的战友们。在他的“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人物素描”系列中,如《一袭风华槛外人》中的郑建平,以及《多识君子求宽忠》中的王林山等人物,尽管他们并非同一年份入伍或来自同一个地方,仅仅是在网络上频繁交流的战友。
杨庆华用充满情感且浓墨重彩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诠释了郑建平和王林山对文创中心认真不苟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深情厚爱的战友情长,还有对铁道兵光辉历史的求实责任感,使郑建平、王林山充满活力与生机,他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更加丰满起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撰写《二月春风似剪刀》,杨庆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专门访问了我的美篇主页,并花费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我发布的近六百篇作品,目的是为了更加精确地赞赏和描述我的创作努力。这正是杨庆华慷慨与诚挚品质的体现。
战友樊亚力曾这样表达对杨庆华的尊敬:“杨老师,我对您的敬仰始于您那源源不断的才华,如同泉水涌动!您为翟基生的新书《墨染美篇》撰写的序言《二月春风似剪刀》,宛如生动跳跃的音符,缓缓叙述着基生战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中对写作美篇的热情和坚守。他把一生的经历都融入了《墨染美篇》这本书中!正是通过您的精彩序言,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基生战友的故事。“
欣赏杨庆华的《迟暮忆旧总关情一一围场庙宫趣事》《旧事如天远,又到眼前来》《巴山秋雨夜,军旅家书情》《山那边松树》《巴山深处映山红》等作品,也让读者对铁道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忆起他们年轻时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中挑战极限,开山劈岭,筑路架桥,为国家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尽管如今许多铁道兵已经退休,但文创中心的战友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持续在弘扬铁道兵精神、传承铁道兵文化的网络里耕耘不息。杨庆华通过对这些曾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老铁道兵们的事迹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传递了他们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世界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向人们灌输了满满的正能量。
杨庆华还拥有一双发现与赞颂美的独特眼睛,他热衷于表达美,向人们展示了文创中心志愿者中最感人的画面,为他们的成就锦上添花。那是2023年年底,他受邀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专题活动部,担任“破浪扬帆正当时”2024年会的文案筹备工作。面对这个全新的环境,他关注着涵盖策划、协调、文案创作、主持、美篇创作、资料备份、校对、文艺节目组织、视频和图片制作以及技术指导等11个不同职责的团队成员。

在文章《幕后一一兵网文创中心专题活动部掠影》中,杨庆华以充满赞赏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11位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和才华横溢。他的文字将一群充满活力、承载铁兵精神的志愿者形象鲜活地呈现给了读者,描绘了他们如何把智慧与勤劳转化为一场成功的活动。通过他那亲切、细腻且富有幽默感的叙述,每位参与者似乎都显得与众不同。
通过杨庆华的“掠影”,读者能够一窥文创中心核心团队的风采,不仅展现了文创中心的宏大舞台,更像是带读者深入幕后的花絮,近距离感受每位专题活动部志愿者的工作和激情。这些志愿者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他们的笑语和主持人悦耳的声音就在读者耳边响起。

△杨庆华战友(左)与笔者在十堰市新书发布会上。
2023年11月,期盼已久的铁道兵战友《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终于与世人见面,杨庆华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他从这部充满魅力的书中挑选了几篇精彩的文章,激情抒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一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读后感》,让人仿佛闻到了文字中的清香,犹如品酒大师端出的美酒一般令人陶醉。不仅展现了书籍的宏伟与深沉,也反映了杨庆华卓越的写作才能。
在他笔下的张金春、洪承惠、梅梓祥、王民立、姚尚明等战友们,都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无私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热爱工作、忠诚可信的铁道兵精神;他们有着节俭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出差采访还是搜集资料,总是本能地节省开支,选择坐硬座、住经济型住宿、吃简单的盒饭,风餐露宿,甘于清贫;他们都自豪地承载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铁道兵。无论距离有多遥远,这个名字就像天生的印记,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肌肤和心灵深处;他们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为逝去的铁道兵岁月留下了未竟的情感。
读完杨庆华的《读后感》,我被他那以点带面的写作技巧所打动,他将人物的模范事迹生动地叙述出来,让人赞叹不已,感到惊奇,让人深感敬意。杨庆华对铁道兵的深厚情感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通过他的文字温暖地传递,使人对他的文学才华由衷佩服。
在《清芳但得情漫川一一铁兵人物风采卷编辑部撷萃》作品中,又是杨庆华执笔写心,他为书中十八位才华横溢、服务精神高尚的编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共同挥洒着色彩斑斓的笔墨。他记录下回忆,铭记友情,刻画永恒,生动描绘了编辑团队的优雅姿态。尽管杨庆华并未充分展示自己在撰写多篇文章以及编辑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这或许是一种遗憾。然而,这篇概括性的抒情篇章足以证明他投入了真心和努力,为整个风采卷增添了更多光彩。
我再次由衷地钦佩杨庆华的杰出作品,其文字内敛而生动,显示出深厚的文学修养。他通过精美绝伦的语言,从多角度深入颂扬了这支铁军人才队伍,激励人们向上追求,回味无穷,让人心悦诚服。

△照片左起:翟基生、杨庆华、史锡腾、赵发秀、郑焕清、向德荣、袁中银。
杨庆华不仅是铁道兵战友网的专栏作者,而且他的写作才华在新华网、都市头条、英雄铁道兵等媒体反响极好。每当我阅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到内心深处的震撼,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修养的提升。
杨庆华具有将零散珍珠编织成精致项链的独特文笔魅力。他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等十多篇作品曾成为“都市头条”的热点话题,令人钦佩不已。
《闽君解行舟,我心何以赠——我眼中的才女邵闽》,是杨庆华为追忆才女邵闽而写的。一篇充满深情与义气的回忆文章,将一个才女兼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触动人心,令人钦佩。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真挚的情感,当情感真挚时,文字自有其感人之处。那是在几年前八月的某一天,杨庆华从一位战友那里读到了邵闽表达她对父亲怀念之情的文章《点一盏心灯送给您》,杨庆华被其中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和自然流露的亲情所吸引。于是,杨庆华陆续阅读了邵闽的众多诗歌、散文、小说和游记,对她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流畅自如的写作风格、生动而自然的措辞造句,以及情感的精准表达深感惊叹。杨庆华不自觉地跟随她的文字走进了人生的长廊,感受着每一个字句带来的情感共鸣,时而感慨,时而泪湿面颊,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她生命的亮点,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邵闽,使她在更多战友的心中得以永存。
对于杨庆华来说,为何他能持续不懈地挥洒着对战友的深情,笔耕不息?我在他“战友专栏”的近百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杨庆华之所以深情回忆战友情谊,是因为在军旅生涯中与战友们共同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他感激战友们的陪伴和支持,这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1972年的寒冬,杨庆华离开了湖北荆州的江汉平原,抵达位于大巴山隧道附近的铁道兵八师三十九团四连。《犹记巴山受教时》,那时的他,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理想主义憧憬。

新兵训练结束后,杨庆华被分配到了施工连队。连队的任务是参与修建连接襄樊和重庆的铁路线中的万源官渡车站。作为一名新兵,他跟随班长投入到了繁重的劳动之中,每天使用钢钎开挖隧道,进行爆破作业。满手都是水泡的他,从未退缩。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四连,杨庆华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一起经历了生命中最为纯粹的磨炼与成长。
《燕山千里远,谁人入梦来》。在那些充满挑战的军旅岁月里,指导员和排长的教导,以及与战友们的相互扶持、理解和引导,让杨庆华树立了以艰苦为荣、以劳动为荣、以成为一名铁道兵为荣的信念。他对连队官兵在他成长道路上的陪伴、包容和支持充满感激,成为他笔下“战友专栏”中近百篇文章的灵感来源。通过文字,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更是对战友们的深情回忆和致敬,这也是他笔耕不辍的原因。
更令他难忘的1974年4月,杨庆华所在的连队从襄渝线移防到京通线,负责庙宫四号隧道出口的掘进任务。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时任连队文书的他正在更换工地上的黑板报内容,刚好遇到了老班长钟泽良。两人一起走进隧道,看到战友们正在挥锹抡镐,汗流浃背地施工。然而,当他们走到掌子面不久,突然发生了塌方,灯光熄灭,新兵们惊慌失措。钟班长迅速找到了手电筒,并安抚大家保持冷静,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杨庆华心跳加速,紧张得无法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听到了外面的声音,上方出现了一个小口子。三班长赵土生的声音传来,告诉大家要小心挖掘,以免伤到被埋的战友。杨庆华立即同战友们争先恐后地挖掘,尽管塌方仍在继续,但大家都表现出了无畏的精神,为了救出战友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

由于作业空间有限,大家轮流挖掘。首先被挖出来的是与杨庆华同年入伍的云南籍战友郑光林,他满脸是血,牙齿都被打落了。尽管有人试图将他拉出来,但随后又发生了一次塌方,郑光林再次被埋。大家没有放弃,继续挖掘,最终成功地将郑光林战友救了出来,并迅速送回连队接受治疗。其他战友也纷纷帮忙照顾他,给受伤的郑光林洗脸、洗脚、擦身子,还送来了奶粉、白糖和点心。这种生死之间的经历让战友们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曾经的身影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模糊,但在杨庆华的心中,《我在掌子面的流年》那些发生在掌子面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与杨庆华(右)在江城
1976年春天,杨庆华告别了军旅生活,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而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使他知识与思想得到极大丰富和提升。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而后又调入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期间曾任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巡视员。直至退休。
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杨庆华始终铭记着那些曾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虽然岁月如流水般悄然流逝,但心中的那份对战友的深情却历久弥新。不论时光如何变迁,杨庆华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用厚重的笔去书写无尽的感激与致敬,让这份对战友的爱永远流淌在心间,温暖着彼此的灵魂。
配文施工照片选自《铁道兵画报》,鸣谢原创作者。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槛外人 20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