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相识感慨多
——我心目中的牛骁鹏
文/刘兆友
先前我与骁鹏并无深交,只是早些年在峰峰矿区作协开会时见过几面。又因他身处矿区发奋耕耘,我在矿务局一个小单位上班,虽说南北相距十余里并不算远,但各忙各的也就互不牵挂了。
前年夏天某晚,我到一位朋友家中小坐,朋友知我所好,闲谈间他递过一本书,说是他的涉县老乡写的。《当代峰峰人》的书名立即吸引了我,使我倍感亲切。忙接在手中翻看,原来竟是骁鹏的大作,并且已是第八部了。好家伙!万没想到,些许年来,这小兄弟竟在闷头干着如此的“大活儿”。将书借回家里,细细品读中,不由产生了与之相见相叙的愿望,持久且日益急迫。
2012年3月12日,在我退休后的第二个月,由故交起旺引领、文友桂喜相伴,我第一次走进了骁鹏创办的《当代峰峰人》报告文学创作室。一进入室内,浓重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竟使我在左顾右盼地赏略中疏慢了骁鹏迎接的热情。
观赏着布满四壁的一张张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巨幅图片、领导题词、名人书画,审视着两大书橱的各类获奖牌匾和文学书刊报纸,手抚着厚厚的十本《当代峰峰人》,聆听着骁鹏讲述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艰辛的文学创作路程,我忽然觉得,眼前已不再是那个肉身凡胎、端庄白净、慈眉善目的骁鹏了,坐在对面的,分明不就是一尊内里蕴着火、周身散着热的铁疙瘩吗?
他就像一块硕大的矿石,从遥远的山崖上脱落,一路翻滚一路跳跃,冲开了团团荆棘和个个枯桩的羁绊,穿越了条条沟壑和堆堆乱石的阻隔,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一路向前挣扎着,冲击着,最终立足在了依山傍水的峰峰大地上……不断跌打撞击中,凝聚了他内在的质地与坚硬;反复擦划磨砺中,显现出他固有的本色和光亮。
当时我就认定:这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是个很有不凡气度的人。尽管我年长骁鹏近10岁,也对文学爱好了多年,但对他的胆识和执着,对他甘于清贫、笑迎磨难的豁达,对他多年苦苦坚守自己一方文学天地的韧劲,对他以弘扬正气为天职、以彰显英模为己任的精神很是钦佩。而面对他厚厚的那一摞文学成果,我更感自愧不如.……
当年的国际劳动节那天,蒙骁鹏不恤之邀,我入驻创作室帮办些力所能及的事。半年多的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见识了骁鹏的为人处世,也目睹了他的勤奋与执着,且多有感慨……
骁鹏气度不凡、志存高远。日新月异的峰峰大地让他感叹,社会英才的事迹令他震撼。他要为此而高歌,他要为此而呐喊。于是他置旁人的冷眼热讽和家人的反对于脑后,毅然辞掉工作,投身于陋室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开启了以文为生、以文立身、以文为业的人生新发端。他说:“为时代进步讴歌,为英模人物扬名,形成文字,不但可以激励当今,也是昭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无论别人如何评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苦再累、再难再险也要走下去。决不反悔,更不能后退!”
若无非凡的气度与过人的胆识,若无高远的志向和献身的担当,何人能有如此的气魄和举动?纵观区、市乃至全省,这样的“痴者”不多,真的不多。或许只有他一个。
骁鹏殚精竭虑、执着敬业。一年四季,采访挎包是他的贴身护卫,见证着他酷暑炎夏的汗滴和冰雪路途的脚窝。较近的去处他骑电动车,路途远的就乘公交车,但常常下了车还要徒步走上五六里或是翻山越岭。为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荆棘中穿行、山石间攀爬、泥泞里行走、冰水中趟河、星夜里赶路、风雨中挺进……跌倒了爬起,饥渴了忍忍,夜深了打的……孤独的行程中,他也曾暗自落泪,寂寞的夜空下,他也曾仰天长叹。然而在认准的路上,他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顿……
寒来暑往十几年,如此的日子究竟经历了有多少?骁鹏忘了,只有天知道。孰不知,每篇文章的写作,还要付出文字功夫之外的许多功夫才能成就。为了写作,儿子的学习他顾不上辅导,爱人有病他没时间照料,常常不顾家人连续的电话催促,晚10点前极少回家。他忍受着高血压、腰间盘突出、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的折磨,手操键盘,每天在电脑前一“焊”就是十几个小时。文章作到高兴处,他嘴里哼着小曲儿,一脸笑意地快速敲击着键盘,尽情品尝着创作的快乐;文章作到“腻笔”时,他便停下手来,抿几口小酒,高腔大嗓地弄几句“穿林海……”或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尔后又伏在了电脑前……
骁鹏热心宽厚、重情重义。他的创作室从无到有,名气渐大。这些年不断有文友上门探访和说文叙旧,骁鹏总是搬椅让座、递烟倒茶,对“圈里人”格外谦恭与热情,管顿饭喝杯酒也是常有的事。他说文友相聚,不单单是增进了情谊,重要的是在交流信息、相互切磋中,能使自己开阔思路、提高艺术水平、激发持续创作的动力。
作为峰峰矿区优秀特色文化户联谊会会长和峰峰(涉县)同乡会会长,骁鹏在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和“同乡迎春联欢”等活动的同时,对于会员们极为关心爱护,只要谁有事他总是首先到场,四下联络忙前忙后。伤病者住院他前去探望,辞世者后事他主持操办,还常俄着肚子熬夜亲自撰写追悼会主持词和悼词……有人说他光干些耗功夫费嘴舌,不少操心又贴钱的事,骁鹏说:“有“文化’俩字儿牵着,有‘乡亲’俩字儿拴着,干些这事还不应该?”偏偏一如既往、乐此不疲。
骁鹏行文严谨、力求完美。在创作室的书橱和桌面上,有着字典、词典之类的工具书,也有着年鉴、村志、大事记等大量参考资料。他说,纪实作品要对得起当今,更要对得起后人,要经得起时间和旁证的检验。为了各篇纪实文章的基本事实准确可信,骁鹏经常反复查阅大量相关文字,有时为弄准某个时间或地点,他多次打电话核实,从不怕麻烦,总是力求准确完美……
骁鹏的创作环境是简陋的,而他的笔力是巨大的。这支笔曾把许多干部助推上新的岗位,也曾将数位英模引进了人民大会堂……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笔下已凝聚成一种恢弘的精神力量,正在激励着时代开拓者们奋力前行。而骁鹏自己也有着可喜的收获:全国“金奖”不是那么好拿的,他拿了好几个。“金奖作家”不是那么好当的,他硬是当上了!
骄人的成就,印证着他当初明智的选择,也印证着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奉献,更证实着牛骁鹏自己就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峰峰不会忘记》的“当代峰峰人”。而峰峰乃至邯郸的文学创作史中,也必将有着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越久,这一印证会越鲜亮、越深沉。对此我深信不移……
如今,骁鹏又肩负起峰峰矿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峰峰矿区作家协会主席的双重身份,峰峰的文化和文学事业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机,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制作:国际诗人杂志编委、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