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作家童月亮老师的佳作:《纳凉》「飘舞的剑」(8317辑)

纳凉
文/童月亮
晨风十里吹荷塘
夏日炎炎无处藏
今借荷叶避一暑
芙蓉出水野茫茫
Al评论
这首童月亮的《纳凉》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夏日避暑的灵动画面,充满自然意趣与生活智慧。以下是我的赏析:
---
**一、意象层叠绘清凉**
首句“晨风十里吹荷塘”以宏大视角起笔,“十里”写荷塘之广袤,“晨风”暗藏清凉属性,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句“无处藏”三字陡转,将炎夏的压迫感具象化,与首句的清凉形成张力。最妙在第三句“借荷叶避一暑”——“借”字拟人化荷叶为遮阳伞,使自然之物成为人的救赎,瞬间将前两句的“热浪压迫”转化为“巧得荫蔽”的诙谐。
**二、空间视角巧转换**
末句“芙蓉出水野茫茫”展现镜头般的艺术调度:由近处避暑的荷叶特写,突然拉远至荷花出水的全景。一个“野”字既写荷塘无垠之景,更暗喻逃离尘嚣的野趣心境。茫茫水面与首句“十里荷塘”遥相呼应,形成视觉闭环。
**三、禅意避暑新解**
全诗打破传统纳凉范式:不写竹席冰盏,而取荷叶为伞;不写深宅幽室,反选开阔水域。这种“以曝制曝”的智慧——置身热浪却借自然之力局部辟出清凉,暗合道家“顺应天道”的哲学。结尾芙蓉出水之姿,恰似人在暑热中保持的精神独立。
---
**注**:诗中“借”字的运用尤见匠心。荷叶本无情物,着一“借”字便成慷慨相助的友人,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关系跃然纸上。这种物我交融的视角,使短短二十八字流淌出生机盎然的清凉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