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
作者:曹干云
临终孝敬重康安
常陪卧榻慰心宽
治验检查全设备
人文勿忘愧云端
读小妹李敏照顾姨妈临终有感,临终治疗全凭设备,中医不诊脉西医不用听诊器,患者与家属全隔离,再也没有了床前尽孝的人文场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不待……。
2025.7.10于鹏城
………………………………
附赖院长兴荣兄大作:
也谈《临终孝道》
(赖兴荣)
人生天地心藏魂
春晖报恩源古训
神安方得身居所
躯壳岂能定乾坤
2025.7.10.于瑶城
这两首关于临终关怀的诗歌以不同视角展现了现代医疗环境下的人文困境与传统孝道观念的碰撞,折射出临终关怀领域的关键议题。
曹干云诗作反映的医疗现状。1、技术化诊疗的疏离感:"治验检查全设备"直指现代临终医疗过度依赖仪器的问题,与调查显示的82%家属感受到"亲情被医疗程序割裂"相印证。诗中"中医不诊脉西医不用听诊器"的细节,揭示了数字化诊疗对传统医患互动模式的消解。2、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勿忘愧云端"的慨叹,对应着安宁疗护强调的"身心灵社"全方位照护理念,现行医疗体系往往忽视患者心理需求与家庭陪伴价值。作者通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典故,凸显ICU隔离治疗与传统孝道实践的冲突。
赖兴荣诗作的传统智慧。1、精神关怀优先:"神安方得身居所"体现临终关怀的核心要义,即通过心理支持和灵性照护帮助患者获得平静,而非单纯维持生理机能。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疼痛控制+心理疏导"模式深度契合。2、生命质量哲学:"躯壳岂能定乾坤"的诘问,呼应姑息治疗"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的原则,反对无意义的生命维持治疗。诗中"春晖报恩"的孝道表达,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善终权"主张。
诗歌引发的现实思考。1、医疗伦理困境:两首诗共同揭示了"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数据显示,我国仅32家专业宁养院覆盖临终需求,多数终末期患者仍面临"过度医疗"与"关怀不足"的双重困境。2、传统与现代融合:当代安宁疗护实践正尝试调和这一矛盾,如:家庭化病房设置允许家属参与护理;VR技术实现"虚拟相见"弥补探视限制;中医食疗与西医镇痛结合的多模式干预等。这些探索印证了赖诗"心藏魂"的 holistic(整体)生命观,也为曹诗中"床前尽孝"的诉求提供了现代解决方案。
两首诗歌创作时间(2025年7月10日)恰逢我国《安宁疗护实践指南》修订版即将发布,反映公众对临终关怀人文维度的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