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我为沪上作家写评论
徐一化
“唯文学之路”,指专注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唯一路径,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与审美特性。
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在秘书长朱超群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近年来以“走唯文学之路”为宗旨,其会员创作日臻精湛,凝聚成独特的审美特质。近年来,沪上作家既承续现代文学传统,又锐意创新,于都市叙事中见人性微光,在方言实验里藏文化基因。我对沪上作家朱超群、袁德礼、沈裕慎、陶建幸、鲁守华、梅常青、沈志强等作品所写的评论,只是评论中的一部分。通过微观解读与美学阐释,追踪海派文学基因的当代演化。这些文字不仅是创作实践的智性回声,而且在流动的评论光谱中,昭示着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的写作,在当代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价值。
评朱超群《我们热爱文学》:
超群主席关于“我们热爱文学”的名言,充满了人类的智慧。文学是灵魂的棱镜,它映照着生命的本真,更折射出万象光芒。当世人奔走于生活,热爱文学便是对人性最深情的守护。这种热爱,从本质上来说,无不是对精神坐标的锚定。超群主席的名言告诉我们,在热爱文学的潮流中,我们终于触摸到了文明的体温。只有将文学提到守护人性的高度,才能充分展现文学穿透时空的伟力。
评朱超群《站在巨人的肩上》:
超群主席创作的这篇散文《站在巨人的肩上》,意义深远。作为"牛夫人杯"文学奖的启动宣言,它展现了三大独特的价值:一是格局宏阔的文学动员令。散文以“巨人”为精神图腾,既指向科技企业家与科研工作者,又涵盖先行创作的作家群体,构建起“产学研文”四位一体的创作生态。尤其通过11省市120余位作家的参会阵容,彰显了文学奖日益扩大的全国影响力。二是创新务实的赛事新范式。超群主席提出“发表即评奖”的激励机制,构建区县-省市-国家三级发表体系,巧妙打通文学创作与媒体传播的通道。特别对网络点击量与纸质发表的辩证考量,体现了传统与新媒体时代的评判智慧。三是产业文学的标杆式探索。以宏博集团牛肝菌产业化历程为创作蓝本,通过组织作家实地考察、科学家面对面访谈,开创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文学走进实验室”的新模式。文中披露的数十项专利成果,更赋予文学创作以科技硬核支撑。全文既有“文曲星般璀璨”的诗意抒怀,又含“三易其稿”的规则推敲,在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为主题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评袁德礼《:《外卖小哥与物业管理的矛盾及改进措施》:
为快递小哥鼓与呼,源于作家对快递小哥发自内心的赞美。当下,我们已进入被数字化重构的崭新时代,“快递”二字早已融入社会生活的肌理。当我们轻点手机屏幕,便有无数身着工服的身影在街头巷尾奔忙——他们是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纽带,是城市脉搏中最活跃的神经元。他们以速度与温度体会人间的一切:用脚步丈量城市经纬,以双手传递人间烟火。当晨曦初绽之时,城市尚在惺忪中舒展身躯,他们已跨上电动车,载着千万人的期待开始奔忙;当夜幕垂落之际,万家灯火渐渐点亮,他们的身影仍在街头巷尾穿梭,守护着每一份托付的温暖。他们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用辛勤的汗水编织着便捷与温暖的传递网络;他们是现代生活的无名英雄,用速度和效率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每一份“快递”,或承载着远方亲人的思念;每一个包裹,或兑现着商家对顾客的承诺。在忙碌的日子里,他们虽然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牺牲了休息的时间,但是他们的笑容依旧灿烂,服务始终如一。这份质朴与真诚,让人心生敬意。他们不仅是物品的搬运工,而且更是情感的传递者,让爱与关怀跨越千山万水,紧密相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速度与温情”并存的真谛。他们不仅是物流链条的一环,更是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他们教会我们:伟大出自平凡,奋斗成就不凡。当我们收到包裹时,不妨多一句问候;当他们迷路时,多一点耐心指引;当政策制定时,多一些人文关怀。
为快递小哥鼓与呼,源于“老新闻”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终生坚守。当流量至上的喧嚣席卷信息洪流,当自媒体“标题党”与“反转新闻”不断消解公众信任,有这样一群“老新闻”依然如磐石般矗立在新闻行业的潮头。他们鬓角染霜,却目光如炬;他们手中的笔或许已被键盘取代,但笔尖流淌的依然是对事实的敬畏、对正义的执着——这群被称为“老新闻”的从业者,用一生光阴诠释了何为职业信仰的“不褪色勋章”。在自媒体时代,一条短视频就能引发全网狂欢,但“老新闻”们仍固执地遵循着最原始的铁律:“让事实说话”;当碎片化阅读蚕食深度思考,“老新闻”们仍在用长篇特稿编织历史的经纬线。德礼先生的这篇稿件,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快递小哥这群默默无闻的"摆渡人",聆听他们的故事,读懂这份职业背后的苦楚与无奈。德礼先生关于解决外卖小哥与物业管理人员的矛盾,采取切实可行改进措施的宝贵建议,让我们明白:当我们的社会学会用善意,接纳这些风尘仆仆的身影,当我们各行各业的人们用行动,支持这些默然无闻的劳动者,上海这座城市才会真正成为“海纳百川”温暖的共同体。作为一个上海新闻界的资深记者,热情为快递小哥等底层老百姓鼓与呼,这是“老新闻”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值得充分肯定。这种监督式的报道,充分体现了“老新闻”坚守崇高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可贵精神,充分彰显了“老新闻”作为社会治理参与者的终生角色的崇高使命。这篇深刻的报道,从本质上在舆论层面推动了“勤劳致富,全社会都要支持”的社会思考,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且更在于守护“劳动,更需人人平等”的社会信念。当下,当AI可以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当“流量密码”成为某些自媒体从业者的指南针,德礼先生一生践行的职业道德,恰似穿透迷雾的灯塔,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民发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浮躁的信息世界,我们要筑起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让我们向为快递小哥鼓与呼的作家、“老新闻”致敬!
评沈裕慎《龙华烈士陵园纪行》:
沈裕慎先生为宣传上海的历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包括对龙华烈士陵园的细致描写。在沈老师的笔下,龙华烈士陵园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创新的教育实践,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座纪念烈士的陵园,而且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丰碑。 文章主题鲜明,结构紧凑, 逻辑性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而且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评陶建幸《浪花》:
“文笔精华”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轻轻铺展在魔都文学历史的长河之中。她以其独有的温婉与灵秀,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折腰,吟咏传颂。一笔一画,汇聚正能量,画出同心圆;一首一篇,提振精气神,时时有回甘。这里,是无数人作家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是文学爱好者心灵得以栖息的温柔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诗人陶建幸先生创作的诗歌《浪花》应运而生。
《浪花》寓意深刻,优美动人,堪称一流。诗人描述的是文笔精华研究会年会之况,反映的实质,则是文笔精华研究会在文学发展道路上的光辉历程。《浪花》肯定了“唯文学之路,探讨真谛”的主题。它揭示了“文笔精华”正确的研究方向,展现了“文笔精华”文学研究的激情与活力。由朱超群秘书长开创的这条唯文学之路,是充满魅力与活力、体现探索和创新的旅程。唯文学之路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心灵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在探索中找到共鸣与力量。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尽情地领略各种文学作品的风采。无论是古典诗词的韵味悠长,还是现代小说的情节跌宕,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启迪。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其笔下那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情感。
《浪花》高度肯定这条唯文学之路,其旋律激昂,鼓舞人心,彰显了诗人对“文笔精华”文学研究的不懈追求的充分赞美。《浪花》注入了探索与创新的活力。它提及作家们在这所没有围墙文学礼堂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作家们对文学“在笔耕中锲而不舍”的创收风貌。“文笔精华”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建构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开放的思想格局、自觉的现实关怀和宏阔的历史视野。《浪花》深刻地反映这一主题,其主旋律优美,呈现了诗人对深厚的文学研究感染力的真情赞美。
《浪花》融入了红色文化的历史元素。它以上海浦江社团波涛为背景,体现了作家们对魔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家们主动融入时代和人民的奔腾江河,倾情书写新时代的沧桑巨变。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而创作,作家们紧扣时代之新、生活之深、问题之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力引领新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浪花》肯定了“文笔精华”独有的研究特色,展现了诗人对其在“浦江那浩翰的社团波涛中”的闪光点的热情赞美。
《浪花》,是一篇书香四溢,浸润心灵的佳作。从艺术特点来说,它充满着灵气,让人读了爱罢不休,犹如东风拂面般的温暖。为数不多的诗行,在诗人的组合下,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每一诗行,让读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每一诗行,让读者沉醉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笔精华”,书香盈溢的文化研究基地,是知识的殿堂,是智慧的源泉。我们仿佛步入书海,书香扑鼻,令人陶醉。在这首书香弥漫的诗中,我们深深感受诗人诗意的魅力,领略中华传统知识的博大精深。它仿佛能让我们洗净心灵的尘埃,让我们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此诗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诗句鲜活,富有生气。诗文优美,震撼人心。诗作高才壮采,言有尽而意无限,回环流转,畅然不息。字字珠玑,句句扣人心弦。诗中如痴如醉的仙意境界,引人共鸣。诗人笔下细腻流淌,诗如画卷轻展,仿佛带我们行走于“文笔精华”的发展之旅。
因此,我们不仅要为诗人点赞,而且更要为“文笔精华”而点赞!诗人创作的《浪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悠扬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与真挚。愿这诗歌的爱意,伴随着成长的“文笔精华”,永远在我们心间流淌,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梦想与远方;愿“文笔精华”旺盛的生命,伴随着传唱的这诗歌,永远因探索而日新月异,因创新而丰富多彩。
评鲁守华《苏州的云》:
上海摄影家鲁守华先生拍摄的苏州之云的照片,让我们看清云之景,思考云之意。您看,在苏州穹顶上,千载游云浮于天际,正自排演一幕浩荡无声微缩剧:起初是棉絮洇开散漫,悠悠铺开,却倏忽凝成铅云,隐隐低吼如风暴之眼在集结怒潮的千军万马。旋即白浪排空又忽然坍缩,重又分裂成无数碎玉般的山峦——分明是个悬挂的千岛湖水倒悬空中。倏忽山形变幻处,似见一卧虎无声无息地逡巡其间;然后鸟群浮光掠影,翎翅掠动着向远方而去……万物生于变幻,归于无形;那万千气象不过匆匆过客,终是要向着高渺之处散尽。悬天幻象演尽,最终跌入檐角的安宁。苏州城的上空,竟是不朽又微缩的天地之景:原来大千世界的生灭,未离咫尺之间,只待一阵风将它悄然托走。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应为地球人坚持不懈的追求。
这近百幅关于苏州云的照片,显示在观众面前的是——苍穹的留白诗行。我们赞天上的云,不必仅限其绚烂霞光。云之可贵,在其无界的留白与永恒的变迁。它聚散随心,浓淡由风。这份无拘的流动性,是由天空的自在与洒脱的特质所决定的。它来去无踪,无牵无挂,成就了苍穹最灵动的呼吸。它在蔚蓝的幕布上,书写转瞬即逝的宇宙箴言。晴空万里是它的简洁,风起云涌是它的雄辩。我们赞云,是赞这份不被定义的自由与随时重生的勇气;我们赞云,是赞它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每分每秒都在告别与启程。摄影家鲁守华先生的佳作提醒我们,人的思想最高境界,或许就是应该如云般虚怀若物,顺应天时,在人生的永恒流动中自成画卷。
评梅常青《领航中国》:
诗人常青先生创作的这首《领航中国》组诗,以恢弘的意象和激昂的笔调,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全诗四章,层层递进,从革命烽火到建设成就,再到全球担当,展现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其主要特点:一是意象壮阔,历史感厚重。诗中“南湖的火种”“井冈翠竹”“延河奔涌”等意象,将革命历史具象化,赋予其史诗般的感染力。如“湘江的血色”化作“漫山红遍的杜鹃”,悲壮与壮美交织,凸显先烈精神的不朽。
二是科技与时代主题鲜明。第三章以“钢铁动脉”“蘑菇云”“北斗”“天宫”等科技符号,展现中国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气势磅礴,充满民族自豪感。三是全球视野,未来展望:末章“新丝路”“巨轮破浪”等意象,体现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胸怀,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升华主题。诗人创作的这首组诗,主题突出,语言雄浑,情感炽烈,令人鼓舞。它既有历史的深沉,又有未来的豪迈,是一曲献给党和祖国的壮丽颂歌。
评沈志强《牛,牛,牛——<牛夫人·牛肝菌>品牌赞》:
作家志强先生创作的这篇散文,从另一角度解读,颇有新意:“牛夫人·牛肝菌”品牌名,实为一场精妙的文化编码。“牛”之一字,既指菌菇形似牛肝的质朴本相,更暗含三重礼赞:一赞纪开萍从采菌姑娘到科学家的蜕变之“牛”,二赞科研团队十年磨剑的坚守之“牛”,三赞企业家“不求回报”的格局之“牛”。品牌名中的文言智慧尤见匠心。“牛夫人”非指某位夫人,而是“真牛乎?那人!”的惊叹。当菌菇大棚与文学奖杯相遇,“牛”字便超越了农产品范畴,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共生符号。这个由科学家、企业家、文学者共同书写的“牛”字,正以菌丝般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与科技创新的土壤中蔓延生长。每个笔画都在诉说:真正的“牛”,从来不是孤胆英雄,而是让梦想落地生根的生态链。
评沈志强《由“煨扁豆”想到的》:
作家沈志强先生的这篇散文,由崇明风味“煨扁豆”入手,巧妙地引领读者进入了一场关于文化、科技与思想演进的辩证思考。其视角独到而深邃,非止步于舌尖烟火气,而是在烹饪之艺的变化史中,敏锐触碰到时代前进的脉动——一种基于需求变迁、主动求变的生活智慧。更可贵的是,作家将这份务实精神升华,以崇明酒的工业化进程为例,有力批驳了盲目崇古怀旧的观点,警示“复兴”并非“复古”。散文结尾振聋发聩,点明思想“引领”的方向意义:唯有以科学精神激活“使命初心”,才能引领大众在前进中不忘根基、不负未来。全文如慢火煨炖,小菜里炖煮出大思考,味道醇厚,暖人心扉亦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