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春喜
文/曾小蓉
风吻繁花报喜时,春来燕语柳垂丝。
画屏色染青山后,竹院滴红雨涨池。
网络点评
这首七绝《春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愉悦心情。以下从意象、手法、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组合的灵动性
首句"风吻繁花"以拟人手法开篇,将春风与花朵的互动赋予恋人般的亲密感,"报喜"二字奠定了全诗欢快的基调。次句"燕语柳垂丝"通过听觉(燕语)与视觉(柳丝)的叠加,构成春日经典意象群。后两句转入更开阔的空间描绘,"青山""竹院""雨池"由远及近,形成立体化的春景画卷。特别是"滴红"一词,既可能是雨打落花的实写,又似画家点彩的虚笔,使色彩具有流动感。
二、艺术手法的多重性
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燕语"化听觉为视觉,"滴红"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在色彩运用上,"繁花"的艳、"青山"的翠、"竹院"的碧、"红雨"的明,构成丰富而不喧闹的春色谱系。最精妙的是"画屏色染"的隐喻,将整个春山比作正在晕染的屏风,暗示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三、结构布局的匠心
前两句写动态春光(风吻、燕语),后两句写静态春色(山色、雨池),形成动静相宜的章法。空间上由近处繁花(特写)到中景柳燕(中景),再到远方青山(全景),最后收束于庭院池塘(焦点回归),符合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末句"雨涨池"既实写春雨绵绵,又暗含"喜雨"的农耕文化内涵,使"春喜"的主题得到升华。
全诗在二十八字的有限篇幅中,通过意象的精心择取与空间的巧妙调度,创造出"有声画"般的艺术效果。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不仅停留在景物描摹,更通过"吻""喜""染"等情感化词汇,实现了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中"情景相生"的美学追求。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部分图片及点评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的所有诗词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