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湘潭抗日游击武装四咏
赵志超
马扬德与湘潭支队第一大队
马扬德(AI生成)
马扬德(1901—1978),又名扬质,1901年5月22日出生于湘潭县长岭铺乡高塘村(今谭家山镇花塘村)牛轭塘一个佃农家庭。早年学过裁缝,做过帮工,19岁时出家,投身龙岩寺,法名碧悟;因小名福伢子,被称作马福和尚,在南岳上封寺受戒。礼佛之余,勤习武功,擅长拳击。1934年,担任雷打石龙岩寺住持,当时恰逢大旱,因开寺中积谷赈灾,遭到豪绅罗某挑唆寺僧闹事,被逐出寺院。
马扬德性格刚直,秉持正义。在乡下,他支持受灾佃户向东家减租,还带领众人痛打抓丁勒款的警察,因此两次以阻挠征兵罪被捕。出狱后,他投身国民党第九战区暂编第六师当兵。不久,又回到龙岩寺为僧。1942年41岁时还俗务农,与还俗的黄花寺尼张福田结婚,迁居谭家山王家湾。
1944年6月,湘潭沦陷,马扬德目睹日军侵略暴行,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竖起抗日大旗。他联合热血青年,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以削竹片为刀刺杀日兵,还亲自带领队员从敌人手中抢夺武器,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抗日武装。
中共湘潭县工委积极争取和领导这支武装,派地下党员加入并做思想工作,马扬德接受党的领导,游击队伍发展到150多人、百余条枪。接着,组建抗日游击队湘潭支队第一大队,他亲自担任大队长,带领队伍偷袭敌人兵站,炸毁日军控制的桥梁。
1944年底,队伍在衡山大桥湾被国民党地方武装贺石生部包围缴械。遭遇如此重大挫折,马扬德未曾有丝毫退缩。他只身回到老家长岭铺,重新召集力量,恢复抗日游击队,县工委派徐若飞担任政治指导员。马扬德还巧妙利用日军,组建护路大队。
1945年8月,八路军南下支队过境,马扬德率部负责安全保卫和向导工作,收集船只并掩护渡江,彰显抗日决心。后经刘鼎、张忠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湘粤赣边区人民抗日自卫军湘中游击队队长。之后,马扬德带领游击队活跃在潭衡公路沿线,多次袭击日军,让周边日军不敢肆意下乡抢劫。
湘潭县长岭铺一带崇山峻岭,是马扬德抗日游击队经常出没之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游击队被解散,马扬德回长岭铺开商店为生。1949年夏,湘潭地下城市工委派地下党员黎宣模(黎丹之子),化名宋寒,来到长岭铺,与马扬德组建湘潭人民自卫军(亦称湘潭人民武装大队),接受中共领导,马扬德任司令员,宋寒任政委。他们组织学生护校、工人护厂护矿、市民护城,包围袭击中路铺警察所,缴获众多武器,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为促成和平解放湘潭、接收湘潭政权立下了功勋。6月,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第四纵队,马扬德任第四支队司令员,在杨嘉桥歼灭国民党保安旅一个连。8月,湘潭和平解放,马扬德奉命率部入城整编,后在县公安局协助清匪反霸工作。
1952年,马扬德回乡务农兼做小商贩。1960年起,先后当选湘潭县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湘潭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病逝,享年78岁。1985年,中共湘潭县委落实政策,承认其中共党员党籍。
笔者有诗赞马扬德抗日:
还俗从戎胆气昂,挥戈抗日保家乡。
枪林弹雨功勋著,青史留名姓字香。
张鹏飞与“飞部”游击队
张鹏飞
张鹏飞(1914—1948),又名张德润,1914年5月20日出生于湘潭县城窑湾一个小手工业家庭。年少习武,是当地有名的“飞毛腿”与好汉。1933年,他成为湘军何键部队通讯兵,后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九期学习,毕业后升任连长。张鹏飞为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平时爱打抱不平。“七七”事变后,他不满军队腐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于1940年秋愤然辞去军职,返乡务农。
1944年,长沙、湘潭相继沦陷。张鹏飞目睹日军侵略暴行,拍案而起,愤然抗日。他在河边捞起国民党警察丢弃的枪,决心保卫家乡。他串联热血青年成立“忠信乡巡逻队”,从敌人军械仓库和零散敌人手中获取武器,队伍发展到40多人,后改称“张鹏飞游击队”,简称“飞部”。他军事指挥能力出众,部队统一制作制服和袖章,加强训练,军纪严明。
张鹏飞率领“飞部”多次成功伏击日军。1944年11月,得知日军到吟江街掳掠,他联合其他队伍,占领雷祖殿小山攻击敌人,打死打伤日军七人、马三匹,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几天后,又在石门岭设伏,歼灭20多个日军,缴获1挺轻机枪、18支步枪和许多弹药。“飞部”连战连捷,队伍发展到200多人,成为湘潭县民众抗日主要武装力量。
1945年8月,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南下支队抵达湘潭,将“飞部”编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张鹏飞被任命为湘粤赣边区人民抗日自卫军湘中游击队长。
抗战胜利后,张鹏飞拒绝国民党任职邀请,带领游击队回到祖居地湘潭县郭家桥。10月,国民党七十三军强行对“飞部”收编缴械,张鹏飞被湘潭县政府诬判私藏枪支罪而拘押,后脱险潜往安乡。
1948年1月22日,中共湘潭特区工委军事委员胡佑生,在忠信乡鹿鸣冲银坡地下党员齐大康家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潭县人民武装工作队”,张鹏飞任队长,胡佑生兼政治委员,党员廖仁杰任指导员,选派11名党员和两名积极分子以及“飞部”五人,共18人组成,号称“十八罗汉”。接着,张鹏飞武工队奇袭吟江警察所和古塘桥警察所,史称“银坡起义”。
张鹏飞(AI生成)
1948年5月,省保安司令部见对张鹏飞“招抚”无效,电令湘潭县政府“迅速剿灭具报”,并调集衡山、湘乡、醴陵等县保安队和正规军一个连“协剿”。6月15日,张鹏飞在长沙被捕,不久被杀害于湘潭,年仅34岁。同年10月,张鹏飞被中共湘潭县工委追认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张鹏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笔者有诗赞张鹏飞抗日:
义愤填膺举义旌,飞毛神勇战倭兵。
保家守土功勋著,浩气长垂青史名。
马飞龙与湘潭支队第七大队
马飞龙(AI生成)
马飞龙(?—1950),湘潭县马家堰人,湖田马氏后裔。其人相貌俊朗,行走街市时常引得男女瞩目。然性情暴烈,行事果决,浑身透着豪侠之气。他既是草莽英雄,亦是湘潭抗日武装力量之重要人物。
1944年6月湘潭沦陷,日军铁蹄踏碎乡关,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马飞龙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怒从心头起,振臂一挥,啸聚山林,迅速组建地方自卫游击队,担任湘潭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游击队吸纳社会各阶层人士,队伍中涌现出多名抗日志士,如画家齐白石之子齐良琨(担任中队长)、贾金科、段四铁等。日寇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咬牙称为“山狗”;而在百姓心中,游击队却成了抗倭保家的利刃。
马飞龙率部组织或参与了多次抗日战斗,包括杉木桥之战、吟江之战及湘江阻击战。其中湘潭对日最后一战中,马飞龙联合张鹏飞第三大队、军统及三青团等武装,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营,有效打击了日伪势力。
1945年春,马飞龙率队奇袭湘江寺门前义渡,截获日军运输船队,缴获银元十三麻袋、药品十余麻袋、军大衣数百件及机动驳船一艘,毙敌十名,一时声威大震。
同年5月27日,情报传来:日军松蒲部队47人将赴马家堰掳掠。马飞龙连夜部署,以杉木桥为伏击点——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田垄开阔,正是歼敌绝地。次日,日军大摇大摆踏入包围圈,马飞龙一声令下,山岗上火光骤起,机枪、步枪齐鸣,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队员们如出山猛虎,堵后路、夺高地,将慌不择路的日军困在泥田中。激战半日,全歼47名日军,缴获轻重武器近百件,而游击队仅轻伤数人。此役过后,“马飞龙”三字成了日寇的噩梦,马家堰一带再无日军敢轻易踏足。
马家堰下湖田一带的广袤田野,曾是马飞龙游击队杀敌的战场。
抗战胜利后,马飞龙转向反共立场,部分成员脱离队伍。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后,马飞龙逃往上海,后在清匪反霸中被捕镇压。马飞龙虽晚节有亏,但其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御外侮,其壮举彰显了民众自发的抗战力量,至今仍在马家堰下湖田一带留下滚烫的记忆。
本人有诗赞马飞龙抗日:
烽烟匝地起苍黄,跃马挥刀卫梓桑。
杉木桥边歼冦虏,下湖田里斩阎王。
何海清与韶山抗日救国自卫大队
何海清(1875—1950),字镜寰,号乔八,1875年6月10日生,原籍湘乡县,后迁湘潭县韶山永义亭乌石坝。他成长于湘军军营,自幼便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在他心中早早种下了爱国与抗争的种子,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何海清(早年戎装照)
1904年,何海清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响应蔡锷“重九起义”,在临安成功起义,后历任北伐军唐继尧部第一大队长等职,讨伐贵州地方势力杨柏舟时巧用战术,面对数倍敌军身先士卒成功突围,获授陆军少将。护国战争期间,他亲率士兵武装迎护蔡锷返昆,作战英勇,取得双河场大捷,亲率敢死队收复纳溪,扭转战局,升为陆军中将。护法运动中,担任要职,攻克重庆。1923年出任云南镇守使兼建国军第六军军长,捍卫领土主权。
1926年冬,何海清因厌恶官场的倾轧与黑暗,又需料理母亲后事,遂告假返湘,先居湘乡县城。1930年,移居湘潭县韶山永义亭乌石坝,课子读书,不闻政事。1940年,他在永义亭兴建海清学校,捐水田二百亩作为该校办学经费,穷苦农家子弟入学免缴学费。毛宇居感其义举,特题永义亭何海清祠宇联,称赞其:“将军事业建川滇,沥胆披肝,护法兴师曾百战;世代勋名垂宇宙,明伦劝学,育才贻后足千秋。”
1944年,日军进犯韶山,年近古稀的何海清,虽已不再年轻,身体也不如往昔,但他听闻日军暴行后,义愤填膺,毅然挺身而出,组织潭、湘、宁三县抗日救国联防自卫委员会和自卫大队,亲任委员会主任和大队长。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购置枪支,并四处奔走,号召乡亲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鬼子。在他的带领下,自卫队多次设伏,袭击日军的运输队和小股部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有一次,得知日军的一支运输队将经过附近的狮子山,何海清精心策划了一场伏击战。他带领自卫队员提前埋伏在山谷两侧,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一声令下,队员们奋勇出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击退日军,缴获了不少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
何海清(晚年西装照)
1950年11月8日,何海清在镇反运动中不幸被错杀,终年75岁。1983年10月,人民政府为他平反昭雪,恢复“辛亥革命人士”名誉,对其一生作出了公正评价。
本人有诗赞何海清抗日:
少赴东洋志满腔,救亡护国守家邦。
古稀犹举驱倭帜,浩气长存耀楚湘。
“磨刀抗日战前方,壮士不还为国殇。”这是艺术大师齐白石为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题写的诗句,诗句是对湘潭人民抗战精神的热情讴歌,亦是对马扬德、张鹏飞、马飞龙、何海清及其游击队员的缅怀。
在湘潭沦陷的至暗时刻,马扬德、张鹏飞、马飞龙、何海清等血性男儿,高举义旗,高扬民族大义,啸聚各方英豪,奋勇抗日,其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率领的各支抗日游击武装,以无畏之姿,用热血与生命捍卫家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之歌;他们守土保家、勇御外侮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激励着后世子孙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写于2025年7月8—9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