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作品选登:
牛肝菌花开时
——致敬中国好女儿纪开萍教授
诗:潘幽燕
她不是舞台上的主角,
却把一生热爱,深深扎根在云南的土地上。
几十年来,她行走在西双版纳的林间泥地,
守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守望着一株倔强的生命——牛肝菌。
牛肝菌性子犟、脾气怪,
对环境挑剔,离不开树木相伴。
可她偏不信这个命,
一遍遍试验,一次次失败,
直到有一天,那菌丝竟在无树之地长出了菇体。
那一刻,她笑了,泪也悄然滑落。
这不是终点。
为了让科研走出瓶中、落地生根,
她辞去稳定岗位,投身民营企业,
走进田间林下,把成果播撒在云岭大地。
育种之路依旧艰难。
绿霉菌来袭,她镇定指挥,转危为安。
她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研就像带孩子,只要活着,就不能放弃。”
她失去了很多,却也赢得更多。
面对荣誉,她从容淡然;
面对梦想,她一往无前。
她是纪开萍,
是中国的好女儿,是中国科研界的缩影。
她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唤醒菌丝,
让一场默默的坚守,在祖国西南悄然盛放。
向她致敬,
也向所有在泥土中、寂静中,
用执着托起希望的追梦人致敬!
【作者简介】潘幽燕,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东京艺术大学独唱科硕士,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诗词学会会员,现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要社会兼职有上海协申企业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和国家开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少儿歌唱”考官、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歌曲、诗歌创作和日本经典抒情歌曲的研究、译介、录制、演唱与传播工作。出版专著《声乐美学与歌唱艺术》,有个人传记《幽兰燕歌》,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和格律诗作品 数百首,发行个人演唱专辑《With others》《早春赋》(日汉双语演唱)等十余种。1996 年获日本“新進音乐家”称号;1999 年获意大利 VIVA新人声乐比赛最优秀奖;2010 年获首届邓丽君歌唱大赛总决赛冠军;2016 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歌舞音乐总决赛中领衔演唱并获团体金奖和个人“雪绒花奖”;同年获日本文化振兴会“社会文化功劳奖”;2022 年获日本驻沪总领馆(大使级)“在外公馆长表彰”奖。
幽燕教授诗韵长,
菌蕊花开墨韵彰
点评人:梅常青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上,赞颂科学工作者的作品并不多见,而能够穿透表象、抵达科研精神内核的更是凤毛麟角。潘幽燕教授的《牛肝菌花开时——致敬中国云南好女儿纪开萍教授》正是一首突破了简单赞歌模式,以诗性语言完成对一位女性科学家精神考古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纪开萍教授攻克牛肝菌人工培育难题的科研历程,更在深层次上构建了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隐喻系统,通过"牛肝菌"这一意象的精心经营,展现了科学探索与生命意志的奇妙共振。
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句式奠定基调:"她不是舞台上的主角",这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批判。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主角"往往被聚光灯下的明星所占据,而那些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科学家却默默无闻。纪开萍的"非主角"身份恰恰反衬出当代价值评判体系的某种偏斜。诗人紧接着用"扎根"这一动作勾勒出科学家的生命形态——不是向上攀附的藤蔓,而是向下深入的根系。这种"向下"的人生取向与当代社会普遍追求的"向上爬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真正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往往来自于对大地深处的探索而非对虚名的追逐。
"牛肝菌"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质——"性子犟、脾气怪",这种拟人手法不仅使科学对象鲜活起来,更巧妙地将其与研究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近乎对话的关系。菌类的"倔强"实则是研究者意志的投射,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镜像结构。诗中"可她偏不信这个命"的表述,将科学探索提升到了命运抗争的哲学高度,纪开萍对牛肝菌生长规律的挑战,象征着人类理性对自然界限的突破,也体现着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不服输、不信邪的理性叛逆。
诗歌在叙述科研过程时,有意采用了类似实验室记录的精确语言:"一遍遍试验,一次次失败",这种重复句式模仿了科学实验本身的重复性与枯燥感。而突破时刻的描写却极富诗意:"那菌丝竟在无树之地长出了菇体"。科学发现往往诞生于枯燥积累后的顿悟瞬间,诗人精准捕捉到了这一特殊时刻的戏剧性,用"笑了"与"泪也悄然滑落"的简单动作,传递出复杂的情感体验——这是理性胜利与感性宣泄的完美融合。科学工作者的情感世界常被公众忽视,而诗歌在此处给予了细腻呈现。
纪开萍"辞去稳定岗位,投身民营企业"的选择,在诗中成为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的象征性动作。"把成果播撒在云岭大地"这一表述,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转化为一种农业意象,暗示真正的科研应当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扎根现实土壤。这一段落实际上回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困惑——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福祉?纪开萍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当代答案。
面对科研中的挫折,诗中纪开萍的形象展现出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绿霉菌来袭,她镇定指挥,转危为安"。这里的"绿霉菌"既是具体科研难题,也可被视为一切阻碍知识生产的困境隐喻。她所说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一句充满诗意的科学表述,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巧妙连接,而"科研就像带孩子"的比喻则 feminizes了科学工作,赋予其孕育与抚育的特质,这种女性视角的融入使科学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诗歌后段对纪开萍的精神肖像进行了高度提炼:"她失去了很多,却也赢得更多"。这句充满辩证色彩的评语道出了知识分子选择的本质——物质上的舍弃与精神上的获得。面对荣誉的"从容淡然"与面对梦想的"一往无前"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两面性,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特质正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将纪开萍定位为"云南的好女儿,是中国科研人的缩影",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意义升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缩影"一词的使用,表明这首诗的野心不止于记录一个人,而是要通过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故事,折射整个中国科研群体的精神面貌。"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唤醒菌丝"这样的表述,将抽象的科研活动具象化为可感的身体经验,使科学工作恢复了其应有的血肉温度。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白描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科学题材容易陷入的枯燥陷阱。诗中多次出现的土地意象("云南的土地"、"云岭大地"、"泥土中")构成了一套连贯的隐喻系统,将科学探索与农业耕作相联系,强调了两者共有的扎根性、积累性与收获感。而"牛肝菌花开"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矛盾修辞——菌类本不开花,此处"花开"显然是指科研突破的美好瞬间,也暗指科学家精神生命的绚烂绽放。
在当代中国诗歌普遍转向私人化表达的背景下,《牛肝菌花开时》选择为一位女性科学家立传,这一题材选择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诗歌超越了简单的人物表扬,深入到科学探索的哲学层面,展现了知识生产的艰辛与喜悦。更为难得的是,诗人成功地将高度专业化的科研活动转化为大众能够共鸣的情感叙事,在保持诗性的同时不失真实性。
这首诗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肖像,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考古。通过对纪开萍科研历程的诗意重构,我们得以窥见当代中国一代科技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谱系——他们的坚守与突破、舍弃与获得、孤独与荣耀。在这个意义上,《牛肝菌花开时》既是一首致敬之作,也是一次对科学人文精神的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最动人的花开,往往在寂静处发生;最伟大的主角,常常站在舞台之外。
总编:山旮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