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平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明伦堂发表演讲
7月8日,《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新书首发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该活动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承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社科联原主席郑佳明,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承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领导,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有关专家以及媒体等50人出席了仪式。
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上午好!
此刻,我们正站在千年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触摸这些斑驳的石柱,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檐角流转。当《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书页在此展开,我们不仅打开了一部地方文化研究著作,更揭开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密码——这片仅占国土面积2%的山水,为何能成为改写中国命运的支点?
罗宏教授以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坚守,为我们构建了理解湖南红色基因的三维坐标:第一维度是水土。不了解洞庭烟波与雪峰山峦孕育的"霸蛮"精神,就难以读懂这片土地的血性;第二维度是人物。从曾国藩"打脱牙和血吞"的韧劲,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肝胆,再到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精神谱系;
第三维度是实践。当岳麓书院的经世致用遇见浏阳河畔的梭镖长矛,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的惊世一跃。
本书最珍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三重超越:文体上,将当年罗宏作为总撰稿的大型纪录片《南方的河》的镜头语言、文献片《社会主义四百年》、他创作的小说《骡子》的叙事张力与学术研究的严谨考据熔铸成全新的"学术散文体";视角上,从韶山冲的油灯到南湖的红船,从湘江的波涛到延河的星火,构建起微观叙事与宏观视野的对话;
思想上,当书中写道"韶山的杜鹃是1921年点燃的火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
罗宏教授以全球史观揭示的深刻洞见在于:湖南的"红"本质上是三种力量的交响:楚文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浪漫血性;理学传统"为天地立心"的士人担当;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淬炼。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正如书中那个震撼的设问:"当我们在湘江边追问'谁主沉浮'时,其实是在叩问每个时代的核心命题——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书中那些直击人心的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谭嗣同就义前夜在狱中题壁的墨痕;湘西母亲缝在儿子衣襟里的五粒稻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上修改的笔迹。这些个体记忆的星火,最终汇聚成改变民族命运的光束。罗宏教授用学者的显微镜和文学家的广角镜,让我们看见:历史的宏大叙事,永远由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光芒照亮。
各位朋友,合上这本浸润着湘楚大地体温的著作,我们终将懂得——"湖南红"不是褪色的历史标签,而是永恒的精神基因。它启示我们:在这个亟需创新与突破的时代,依然需要"实事求是"的智慧、"敢为人先"的勇气、"经世致用"的担当。
最后,请允许我用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当岳麓山的枫叶又一次染红湘江时,我们看见的不是季节的轮回,而是精神不灭的证明。"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团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
红色是热血、红色是激情、红色是牺牲、红色是辉煌,回顾过去,就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