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鹿仓景区从曾经的单日10万游客量为何到了如今门可罗雀的现状,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李长征现场考察调研后认为,其衰落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过度依赖网红经济,缺乏可持续性。
景区初期通过网红主播(如木森、郭少杰)的直播引流迅速爆红,但游客多为“打卡即走”,实际消费转化率低。一旦网红转战其他景区(如周至水街),流量便急剧流失。这种“兴奋剂式”的运营模式导致景区无法建立稳定的客源基础。
二、宰客事件发生后,缺乏及时改正举措导致信任危机。
2018年“15元四根面”事件引发全网声讨,尽管景区事后整改,但负面口碑已难以逆转。游客普遍认为景区物价虚高、性价比低,甚至出现同一区域餐饮定价悬殊的现象(如油泼面18元分量足,而摔碗酒每碗收费15元)。此外,疫情期间强制充值200元会员才能入园的政策进一步损害了形象。
三是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核缺失。
白鹿仓与周边仿古景区(如袁家村、永兴坊)高度雷同,均以“青砖灰瓦+小吃街”模式为主,商品和体验千篇一律。游客吐槽:“走三家如走一家,连厕所位置都差不多”。尽管打着《白鹿原》文学IP旗号,实际却以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为主,文学底蕴被商业化冲淡。
四是运营策略上失误。
景区试图通过大型游乐设施(如大摆锤、热气球)吸引游客,但忽略了目标人群的变化——儿童忙于补习、年轻人沉迷手机,设备利用率低下34。而民国街、航空营地等特色区域因宣传不足,仅成“夹心饼干中的甜头”,游客需主动探索才能发现。
五是在外部竞争与政策调整上失灵。
周边景区如袁家村坚持传统手工艺展示,周至水街转向沉浸式实景剧,均形成差异化优势。反观白鹿仓仍寄望于“下一个网红救命”,未能及时转型。此外,2021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因违规用地等问题关停,也对同主题景区声誉造成连带影响。
李长征强调,白鹿仓的衰落是网红经济泡沫、管理短视、文化空心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案例为文旅行业提供了警示:流量红利终会消退,唯有深耕文化内涵与用户体验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