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年轮里的光阴回响
——64岁生日感怀
编者按:
张庆明先生所撰写的《六十四年轮里的光阴回响——64岁生日感怀》一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长卷,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他六十四载岁月中的闪耀瞬间与深沉感悟。从岱庙古柏晨风里台历的轻翻,到书桌案头《风雨同舟四十载》的落笔;从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的穿线声,到父亲摩挲爷爷烈士遗物的沉默侧颜,皆是笔下深情的落点。这是个体生命的沉甸甸的回溯,更是家国时代浪潮里的珍贵缩影,将个人冷暖与时代风云勾连交织,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洞察历史与当下的澄澈之窗。
文章细笔勾勒了高考恢复时的青春奋进、师范求学的授业解惑,重彩泼墨于讲台、田野与案头的耕耘,皆是矢志不渝地书写担当。不言服老,满心向暖,于日常琐碎中触摸时代脉动,续写生命张力。在张庆明先生笔下,六十四岁不是暮年,而是另一种蓬勃的新生。全文质朴真情,细节充盈,于字里行间涌动着为民、为国、为时代的赤子热忱,恰似一曲岁月礼赞,一腔家国情怀。
今日特刊此文,惟愿读者能于其质朴文风间,读懂那份穿越岁月的赤诚与坚守,从中汲取笃行不怠的力量。愿每一份青春,都能循着这份执着,在祖国的广阔天地间扎根生长,绽放出比星辰更绚烂的光芒。
六十四年轮里的光阴回响
——64岁生日感怀
张庆明
案头的台历轻翻,岱庙古柏在晨风中轻摇。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虚掩的窗棂,漫过书桌,斜斜地落在那本刚杀青的《风雨同舟四十载》书稿上时,我忽然惊觉:六十四载春秋已在身后铺就一条漫长却敦厚的路。这路的起点,是1961年蝉声聒噪的夏日——那年,我诞生于红旗猎猎的年代。最早的记忆,是煤油灯昏黄的光影里,母亲纳鞋底的针线穿梭声;是父亲摩挲着爷爷烈士遗物时沉默的侧脸。彼时的课本中,"毛主席万岁"的油墨字迹带着时代体温,罗盛教、邱少云的故事在课堂被反复讲述,那些滚烫的文字,悄然在少年心间种下"担当"的种子。
1977年,命运的齿轮突然咬合。恢复高考的消息宛如闪电,划破青春的迷雾。在泰安十九中、四中的教室里,我与同学用冻得通红的手演算习题,借雪地反光背诵史地课本,将叶帅"攻城不怕坚"的诗句抄在扉页。1979年那个银杏叶纷飞的初秋,曲阜师范学院的校园里,王阁森老师讲授古罗马史时飞扬的粉笔灰,罗承烈老师逐字注解《尚书》的专注眼神,聂仲元老师剖析工业革命时深邃的目光,皆凝成岁月里永不褪色的底片。
站在六十四岁的门槛回望,生命轨迹最清晰的印记,始终镌刻于三处:讲台、田野与案头。站在莱芜师范的讲台上,望着学生们睁大眼睛听《中国近现代史》的模样,我忽然懂得: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在翟镇的田埂上,握着老农皲裂的手丈量土地,方悟基层工作的真谛藏在"脚下有泥"的脚印里——那些推动"教育四制改革"的日日夜夜,全镇教学质量从垫底到跃居全市前列,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比任何勋章都珍贵;在市政协的会议室里,数百家企业的走访笔记堆成小山,那些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提案,最终化作政策落地的回响,比任何掌声都直抵人心。
有人言,六十四岁该是含饴弄孙的岁月。我却深知,生命的刻度从未被年龄丈量。此刻,案头摊开着乡村振兴的调研提纲,抽屉里锁着为农民工权益奔走的草稿,手机里存着若干公益社团组织的联络信息。这些琐碎日常,恰是岁月馈赠的礼物——让我在孙子的笑声里听见童年回响,在年轻干部讨教时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在落笔书写时触摸时代脉搏。
总爱对着老照片出神。那张1978年的高中毕业照上,身着洗得发白蓝布褂的青年,眼神里既有懵懂,更藏着炽热;而去年省管干部荣誉退休座谈会上,鬓角的霜色里,沉淀的是历经风雨后的淡然。四十年职场生涯刻下的年轮,深浅不一:新泰副市长任上,为争"全国体操之乡"称号跑遍城乡,看着体操小将捧回28枚金牌,办公室的灯光亮到黎明;工商联办公室里,为筹备"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齐鲁行"招商活动彻夜难眠,当286.3亿元的合作意向落笔,掌心的汗浸透了文件袋;无数深夜,台灯下修改提案的笔尖沙沙作响——推动成立全省首个小微企业指挥部的那些日子,看着创业者舒展的愁眉,才真正懂得"为民办实事"绝非空谈。任市政协副主席兼民建泰安市委主委时,牵头编辑出版《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记》《风雨同舟 共铸辉煌》等书刊,成功举办民建泰安市委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我心如初》,桩桩件件都印在时光里。
如今的生活,竟比从前更有规律。清晨沿着居住区的马路或草场散步,看晨练老人舒展筋骨,听环卫工扫帚扫过地面的沙沙声,偶尔弯腰捡起游客丢弃的纸屑——这条路走了几十载,砖缝里的草芽、墙头上的瓦当,都成了熟稔的老友。上午伏案写作,刚给《风雨同舟四十载》增补基层调研的细节,那些在新泰农村蹲点时,与老乡唠的家常、记下的产业难题,总在笔尖发烫。退休十个月来,日日写写改改,就像过去发表的300余篇文章,从《脱贫攻坚:山乡巨变的背后》到《城市的晨曦》,不过是想把普通人的故事,悄悄镌刻进时代的年轮。
下午时常去社区转转。许是基层工作养成的习惯,总爱听居民们唠家常,从家长里短中,捕捉那些藏在日常琐事里的实际困难,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真切想法。有时坐公交去别处看看,有时通过12345热线,帮着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每当看到问题有了着落,心里便格外踏实。
前两天整理书房,翻出1983年的教案本。泛黄的纸页上,红笔标出的重点依然清晰,忽然就想起学生们当年给我起的绰号"铁笔先生"。原来,对文字的这份执着,早就深深扎根在岁月里了。退休后,完成《风雨同舟四十载》定稿那天,站在窗前看泰山日出,突然明白:写作于我,从来都不是任务,而是与这个时代对话的方式。
六十四年教会我的,不过是三个字:不辜负。不辜负爷爷用生命守护的家国,不辜负父母"踏实做人"的嘱托,不辜负时代给予的每一次机遇。正如书里所写,我们这代人站在历史褶皱之中,前半截背着苦难,后半截托着希望。唯有把日子过成接力赛,才对得起煤油灯下苦读的夜晚,对得起田间地头晒黑的脊梁,对得起退休后依然滚烫的心跳——就像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看着孩子们用蜡笔画出的太阳,我忽然懂得: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在帮助别人时,看见自己最初的纯真。
窗外的阳光渐渐暖起来,落在茶几上的紫砂壶里,茶香袅袅升起。想起昨日孙儿问我:"爷爷,您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我指着书桌上刚写好的公益活动计划表,笑答:"就是现在啊——能散步看风景,能提笔写心声,能帮别人做点事,这日子,踏实。"
六十四岁,从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站台。前路纵有风雨,行囊里却满载着岁月的馈赠:那份感恩的初心,从未褪色;那份创新的勇气,依旧鲜活;那份勤奋的惯性,早已成骨。
只要心脏还在搏动,这颗为家国跳动了六十四年的心,便永远向着前路——正如扉页上那句誓言:"与时代同行,为家国担当"。这份承诺,既镌刻在1961年的出生证上,更写进往后每一个破晓的晨光里。
2025年7月10日 于岱宗山居
《 六十四载岁月长》
六十四载春秋过,岁月悠悠梦未央。
岱庙柏风轻拂历,煤油灯下初心炽。
讲台燃烛育桃李,案头书稿承使命。
老骥犹存千里志,新程奋笔写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