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这个刻着历史记忆的日子里,吉林省军休大学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迎接一场特别的“时空对话”——《为新中国而战——东北抗日联军》系列短视频拍摄组正式入驻,要用年轻人最“潮”的方式,把白山黑水间的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别以为讲历史就得正襟危坐,这场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透着股“燃劲儿”。会议室里,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的负责人、主讲人孙一老师和团队成员围坐一团,聊的不是枯燥的史料,而是“怎么让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戳中年轻人的心”“如何让八女投江的呐喊在短视频里震耳欲聋”。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他们憋着一股劲儿:要让那些长眠在林海雪原里的英雄,通过镜头“活”过来!
“冰天雪地里的冲锋得有画面感,密林中的篝火得能看出温度!”为了这个目标,团队直接“拆成”三个小分队:文艺策划组埋首史料堆,连战士棉衣上的补丁样式都要考据清楚;视频拍摄组扛着设备摩拳擦掌,誓要让零下四十度里冻僵的手指、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都“有戏”;服务保障组则像抗联时期的“后勤兵”,把方方面面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三组人各显神通,心里却揣着同一个念头:这些故事,绝不能只躺在历史书里!
你还记得抗联英雄们的模样吗?是杨靖宇将军胃里那难咽的草根树皮,还是“雪上飞”在密林中传递情报的矫健身影?是八女投江时那声震碎冰河的呐喊,还是零下四十度里紧攥步枪、冻得发紫的手?他们曾在最苦的日子里,用血肉之躯在东北大地筑起长城,喊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现在,短视频这最“轻”的载体,要扛起这最“重”的记忆。
接下来,拍摄组要钻进抗联战斗过的旧址,敲开英雄后人的家门,让沉睡的故事重新“开机”;等视频上线那天,更是要让“抗联精神”直接“登录”年轻人的手机——15秒的镜头里,可能是战士用过的步枪泛着冷光;1分钟的片段中,或许有后代含泪讲述父辈的抉择。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直抵人心的热血。
别觉得这只是拍几条视频那么简单。当镜头扫过补丁摞补丁的棉衣,当孙一老师用带着温度的声音串联起那段岁月,我们会突然懂了:抗联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进我们血脉里的勇气——是困境中不低头的硬气,是危难时敢担当的热血,是无论何时都爱着这片土地的赤诚。
现在,整个团队已经摩拳擦掌,就等着开机那天,把林海雪原里的热血、冰天雪地里的坚守,都装进镜头里。毕竟,那些为新中国拼过命的英雄们,从来都没走远。他们的故事,值得被刷到无数次;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向前的光!
向东北抗联英雄致敬!向所有为民族拼过命的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