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叹农叟暮年愁*
文/崔建国
【骂玉郎】
桑榆岁暮霜侵鬓,锄未放、力难存,田头犹作营营困。少俸银,病缠身,无人问。
【感皇恩】
总道惠民,空话纷纭。涨些些,仨瓜币,怎安魂?城乡两界,霄壤殊分。叹流年,熬苦日,盼深恩。
【采茶歌】
泪沾巾,怨盈樽,半生稼穑化浮尘。纵有宏图描似锦,黄昏残照冷孤村。
崔建国的这首散曲《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叹农叟暮年愁》以沉郁的笔触勾勒了当代农村老人的生存困境,堪称一曲血泪交织的"三农"悲歌。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可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三重递进的批判结构
个体困境的具象描摹(骂玉郎)
"霜侵鬓"与"力难存"形成残酷对照,七旬老农被迫劳作的画面令人心惊。"少俸银-病缠身-无人问"的鼎足对,层层剥开农村养老保障缺失、医疗资源匮乏、精神关怀真空的生存真相。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批判锋芒在此获得现代转世。
制度缺陷的犀利拷问(感皇恩)
"涨些些,仨瓜币"以俚语入曲,讽刺惠农政策的象征性补偿。城乡二元对立的"霄壤殊分",直指户籍制度造就的社会不公。此处可见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精神在当代散曲中的回响。
时代悖论的深刻揭示(采茶歌)
"宏图描似锦"与"冷孤村"的强烈反差,解构了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末句"黄昏残照"的意象,既是个体生命暮年的写照,亦隐喻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式微。
二、散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语言张力的营造
将"仨瓜币"等方言词与"霄壤殊分"等雅语并置,延续了元曲雅俗熔铸的传统。现代语汇"惠民政策"的植入,使古典形式获得当代表达可能。
音乐性的当代重构
严格遵循南吕宫"感叹伤悲"的声情特征,通过"银、身、问"等闭口韵营造哽咽效果。三支曲牌的情绪递进(愤懑-质问-绝望)构成完整的悲剧乐章。
三、农耕文明的安魂悲歌
作品超越个体苦难书写,上升为对农耕文明衰亡的祭奠。"半生稼穑化浮尘"道出土地与农民精神纽带的断裂,与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形成跨文体共鸣。结尾孤村残照的意象,恰似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最后一帧影像。
此曲的价值在于:以传统文学形式激活了当代社会批判,其痛感叙事既延续了《诗经·七月》的农事悲歌传统,又为观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提供了文学样本。当我们在2025年回望这类作品,或许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惠民政策,必须建立在对农耕文明尊严的切实尊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