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尽忠 为民尽善
—— 怀念我们的父亲林尽善
作者:林本书、林华梅、任建彬
今天,2025年7月9日,是父亲辞世15周年纪念日。当我们兄弟姊妹相聚,谈及此事时,父亲在世时生活和工作中的往事,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在我们老家西北留村,只要提起林尽善这个名字,乡亲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真是个好人!是我们村的好干部,好党员。 ”
父亲1921年出生在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他一生热爱党,忠于党的事业。他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整风反右、农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公社化、“四清”和文化大ge命等政治运动。先后担任西北留村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西北留公社党委委员等职务。任职期间,他始终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为党的农村建设献出了毕生精力。
1966年10月,父亲带领本村民工修筑孔庄灌渠,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因劳累过度,腰疼病复发,但他一直咬牙坚持到三个月胜利竣工。还有一次,父亲带领群众在村南参加农田建设,一只蝎子爬进他的裤腿里蜇了一下,很是疼痛,一会儿被蜇处就变得红肿。他为了不影响劳动进度,也是一声没吭,直到完工。
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的生活还很艰苦。有一次,一名大学生到村里下乡锻炼,本来应该轮流派饭,可父亲考虑到各家各户吃喝都比较短缺,不管去谁家都是负担,就主动把这名大学生安置在自己家,一日三餐,尽最大努力给大学生做好吃的,自己一家老小则在别的屋吃差的。
父亲就是这样,时刻不忘自己是党员、是干部,只要需要,随时可以为集体和群众奉献一切。他心里装满村民群众,却唯独没有自己。
父亲步入老龄,不在村里任职后,还步履蹒跚地一直坚持为群众代收代送报纸信件数年,直到病逝。他说:“有一分热,就得发一分光。”一次去给一位村民送信时被这家的狗咬了。狗的主人要带他去打针,父亲坚决不让,回去后自己到医疗室打了狂犬疫苗。 还有一次,父亲从村委会大门出来时被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撞倒了,前额被撞破,血流下来把眼都糊住了。男孩十分紧张,愣在原地不知所措。父亲起来后对男孩说:“别怕别怕,我不要紧,你走吧,以后骑车可得慢点”。男孩走了,父亲自己到村医疗室做了包扎。
父亲高龄后,患有白内障,耳朵又背,路也走不稳,就这样还一直坚持晚上去参加村党支部生活会。家人怕他出意外,劝他时,他总是说:“我是个党员,哪有党员不开会不学习的,只要能动,就得去开会。”
父亲一生酷爱学习,每天不管多忙,他都抽出时间读书看报写日记。他关心国家大事,常常为大家读报纸讲新闻;他也关注村民生活,随手记录着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连家里的日历牌上都写得满满当当,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以至于来村里考察、外调的人员都爱找他求证。后来,人们都称他是“活档案”。
父亲还曾是西北留村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他教过的学生,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在本村当干部,有的当上人民教师,都在不同的行业发挥了骨干作用。多年以后,他的一位学生还特意从外地回来,把老师的事迹写成字画,赠送予他,以表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父亲注重读书学习,因此对于提高群众知识水平,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十分重视。七十年代中期,父亲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公益文化活动,还写信给当时在北京当兵的大儿子自费给村里买了几十盘音乐戏曲唱片寄回来,送给村播音室播放。父亲还自费订了报纸,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多读报,学知识、长见识。年迈离职后,听说村里要建“农村书屋”,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珍藏几十年,自费订的一整套《红旗》杂志(从创刊号开始,一期不少)拿出来,捐给“书屋”。
父亲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很少说教,却以个人的身体力行教会我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读书上进,勤俭持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在潜移默化中把“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道理深深植入每个孩子的心里,自己也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不管是任职期间还是离职之后,也不管是解决家庭纠纷还是闲话家常,多少年来,对于每一位找到家里,求助或协调矛盾的乡亲,他总是和风细雨,耐心解劝,悉心疏导,以理服人。连一句重话都没说过。大家都说他脾气好,热心帮忙不图回报。他却常说:“咱当干部就是要为大家办好事,又不是为了图回报,更不能占群众和公家的便宜。”所以他从不接受乡亲们的礼物,也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请客吃饭。有一次,一位村民感谢父亲为其儿子婚礼忙前忙后,非要拉父亲去家里吃饭。父亲坚决不去,那位村民在屋门口扯拽半天,也没把父亲拉过门槛,最后气喘吁吁地坐在院里的石头上,感慨地说:“他们都说你不会去,我还不信,这回真信了!”等那位村民走了以后,家里人问父亲:“门框都拽松了,真的至于这样吗?”父亲严肃地说:“这样的事有一回就有第二回,不能开这个头儿。”
父亲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把群众捧在手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和对群众的热爱,这份真情和担当也必将被党和群众深深铭记。
(前排右四为林尽善)
2010年7月9日晨6点45分,父亲病逝,享年89岁。西北留村党支部、村委会为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在追悼会的悼词中写到:“……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建设新农村的好参谋、好领导、好长辈。”全体党员胸带白花,向身盖党旗的遗体告别。全村群众含泪自发为父亲送别。大家极其沉痛地悼念自己心目中这位好党员,好干部,贴心人。他们还特撰一幅嵌有父亲名字的挽联,献到灵前,对父亲的一生给予了由衷的褒奖:
育桃李种桑田尽职尽力
捧四卷裹党旗善始善终
丹青永存 。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他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七零八落的生活碎片还是和母亲拉家常时听来的,父亲从来不和我们说他工作上的事,但我们知道父亲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乡亲满腔热情、默默奉献。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尽忠,为民尽善。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琐事小情,但透过这些往事,父亲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逐渐高大起来,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楷模。
敬爱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儿女:林本书
林华梅
任建彬
2025年7月9日
(作者之一:任建彬)
作者简介: 长子,林本书,中共党员,1963年参军,营职。转业后历任沙河市组织部副部长,教育局副局长、副书记等职。
长女:林华梅,党员,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次子:任建彬,笔名文元,党员,大专学历,初中教师,退休时为邢台市信都区东户学区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