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仿佛一脚踏入了流淌的时光长河。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由大东区委宣传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沈阳收藏家协会联袂呈现的文化盛宴——《2025年大东区旗袍文化季“旗袍百年”活动展》。红色的展板赫然在目,“‘旗袍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主题展”的金色大字在灯光下闪耀,两侧古朴的中式盘扣似乎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密码。
历史烟云:一幅老报纸的家族叙事
展览并非单纯的华服陈列,它首先引领我们回溯。一张精心装裱的旧报纸格外引人注目。醒目标题“瞧这老高家,真‘高’”下,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家族成员不同年代的合影。照片中人物的衣着,尤其是几位女性所穿的、带着浓厚时代印记的服饰,成为解读那个年代的钥匙。高个子、肯吃苦、家族“高”意传承的文字片段,虽历经岁月字迹略显斑驳,却悄然揭示着着装风格背后的社会变迁与家族韧性,也暗示着旗袍曾是某种阶层与风尚的象征。
设计长廊:图稿里的千姿百媚
移步展区,眼前豁然开朗。参观者驻足于展台前,屏息欣赏着旗袍设计的斑斓与精巧。一座带轮子的支架上,整齐排列着数十幅设计图稿。海蓝、明橙、翠绿、朱红、墨黑、柔粉、浅绿、青蓝……丰富的色彩在宣纸或绢布上晕染。每一幅图稿都详尽勾勒着立领的弧度、盘扣的式样,以及领口、襟前、下摆处点缀的精美纹样:缠枝花卉、祥云瑞兽,或典雅含蓄,或热烈奔放。这些图稿不仅是未来的华服草图,更是一本流动的旗袍美学辞典,是设计师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进行碰撞与融合的实验室。
艺术映像:剪影的韵致与油画的温度
展览巧妙融入了多种艺术表达。一幅深紫色的剪影作品,独树一帜。一位侧身而立的旗袍女性,手持油纸伞,臂挎手包,足蹬高跟鞋,身姿妙曼,曲线流畅。极简的色彩与轮廓,却凝练了旗袍所蕴含的东方神韵——温婉、优雅、含蓄的风骨在光影交错中呼之欲出。与之辉映的,则是悬挂于白墙之上的一幅油画。画框深沉典雅,画中身着浅蓝色缀花旗袍的白发老妇,双手交叠,笑容温煦安详。画家刘伟(其履历通过展牌得以清晰呈现: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深造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梅尔尼科夫工作室,现任中国民革党员及多个艺术团体职务)以精湛的油画写实功底,捕捉了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美丽。旗袍在此,不仅是衣物,更是承载个人记忆与生命光辉的载体,无声讲述着“活”的文化温度。
技艺巅峰:一件龙纹旗袍的无声礼赞
当然,传统工艺的极致才是令人屏息惊叹的核心。展馆一隅,一件悬挂着的淡紫色旗袍牢牢吸住所有人的目光。色泽古朴,透着微妙渐变。真正震撼的,是其周身密布的龙纹刺绣。一条蜿蜒矫健的金龙(或彩龙)盘踞其上,龙首威严,龙爪遒劲,每一片龙鳞都闪耀着细腻的光泽,丝丝缕缕的绣线仿佛赋予了神龙生命。云雾纹缭绕其间,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将苏绣或京绣的精湛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如同镇展之宝,无声地诉说着匠人的虔诚与时光的份量,在针尖线上凝固了不朽的文化尊严。
场景与传承:过去、现在、未来
展厅内,身着不同款式旗袍的人体模特静立于木质底座上,深蓝的庄重、墨黑的深邃、灰绿的雅致,构成一场无声的时装秀。明亮的灯光透过大窗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观众们沉浸其中,或并肩细语,或独自凝神。这一切,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那富有时代感的背景下发生——鲜红的流线型雕塑上书“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金色大字,背景屏幕上播放着城市影像,“畅通”、“筑牢”的字样跃然其上。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巧妙地交织。
结语:
“旗袍百年”展绝非一次简单的衣物陈列。它是以一方绸缎为纸,以百年时光为墨,书写的立体画卷。从老照片里的家族史话,到设计图稿中的未来构想;从艺术剪影的唯美意境,到油画布上的温情写实,再到龙纹旗袍上令人窒息的精湛工艺——旗袍在这里,完成了从生活常服到民族符号,再到艺术瑰宝的华丽蜕变。大东区以此次精心的文化季活动,不仅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更完成了一次深情的文化溯源与自信的当代诉说,让这缕流淌的绸缎时光,持续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中闪耀其不朽的光芒。
作者:王兴民(籍贯:沈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