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标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本课以“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构建教学闭环,深度推进《卖炭翁》的教学实践。这一范式致力于实现知识内化与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既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升综合素养。
一、设置目标:分层拆解,具象呈现
(一)基础目标:夯实文本理解
可视化成果:引导学生制作《卖炭翁》情节脉络图,精准标注关键事件,如“伐薪烧炭”展现卖炭翁的辛勤劳作,“雪夜运炭”凸显其艰难跋涉,“宫使夺炭”则揭示其悲惨遭遇;同时标注人物细节,像“满面尘灰”描绘出卖炭翁的沧桑,“心忧炭贱”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担忧。
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梳理重点字词,如“辗”字生动地表现出卖炭翁运炭路途的崎岖与艰辛,“敕”字则点明了宫使的蛮横与专权。学生还需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诗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二)进阶目标:深化情感体悟
可视化成果:布置学生撰写《卖炭翁的内心独白》微作文,引导学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细腻还原人物矛盾心理。如卖炭翁既“愿天寒”,渴望炭能卖个好价钱,又“忧炭贱”,担心炭价过低无法维持生计,这种挣扎深刻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与悲哀。
任务载体:设计“白居易创作动机”探究表,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叙事手法等方面深入分析讽喻意图。例如,诗歌中“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形象,暗示了宫使的骄横跋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则以鲜明的对比,讽刺了宫市的强取豪夺。
(三)拓展目标:迁移现实思考
可视化成果:组织学生制作“古今社会公平对比”思维导图,将诗歌中的“宫市掠夺”与现代社会权益保障案例相关联。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任务载体:开展“假如我是谏官”辩论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底层民生的建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达成目标:动态监测,精准调控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小组不会全班帮,全班的疑难点老师解决”的路径进行反馈。
工具应用: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实时收集学生对文言字词、诗歌情感的理解程度。例如,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策略调整:若发现多数学生对“宫市制度”背景理解模糊,及时组织小组讨论,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介绍唐朝宫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反馈目标:多元路径
通过“限时测评改”和“课本作业”,全面反馈学生对该诗的理解程度。“限时测评改”可以检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课本作业”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通过“设置—达成—反馈”的闭环设计,“三标课堂”让《卖炭翁》的学习目标变得可感知、可追踪、可实现。它真正将古诗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多维成长的素养培育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申易凡(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申易凡的这篇关于“三标课堂”理念下《卖炭翁》教学实践的文章亮点颇多。它清晰呈现教学闭环,目标设置分层且具象,涵盖文本、情感与现实层面;达成目标路径细致,动态监测精准;反馈目标多元。整体将理念融入教学实例,让古诗教学从知识传授升华为素养培育,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