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青岛西海岸新区中药材协会会长刘德禄,扎根田间种植中药材 26 年,他的中药材示范园,被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评定为“中药材科技小院”。2025年7月7日,我来到这个位于六汪镇李家阿洛村的中药材科技小院,拜访了刘德禄。】

刘德禄(左)接受本文采访人专访(2025年7月摄)
采访人:刘会长您好!请您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刘德禄:好的。我叫刘德禄,生于1968年8月,六汪镇李家阿洛村人。我的第一学历是初中,第二学历是大专,2023年被评定为正高级农民农艺师。我过去曾在外地打工,后来回村搞肉鸡养殖。从1999年开始种植中药材,到现在已经26年了。
采访人: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有多少亩?这个种植园为什么都称“科技小院”呢?
刘德禄:我在李家阿洛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共有30多亩,其中,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种植园面积10亩。它是一个中药材的田间课堂,主要是搞示范。群众称它“科技小院”,并不是随意叫的,它是有依据的。科技小院有很高的标准呢,比如要有种植的科技示范性,能成为“田间课堂”,还要满足研学的需要。2024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经全面考核,评定咱这个中药材种植园为“青岛市中药材科技小院”。
采访人: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种植中药材的呢?
刘德禄:刚才说过,我过去是搞肉鸡养殖的。按照收购单位的要求,养鸡是要严格控制药残的。我就到田间地头采一些野生的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既无药残,又达到了防治鸡病的效果。但时间一长,就没有那么多的野生药材可挖了。恰在这时,在东北种植中药材的哥哥,给我说起种植中药材的商机。于是,我果断地从养鸡转到种植中药材上来了。有一次,听说丹参这类药材市场需求稳定,就试着小规模种了些。收获时一算账,亩产效益竟是常规农作物的 2 倍!从这年开始,我增加了中药材品种,扩大了种植规模,逐步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了。

科技小院种植的各种中药材(2025年6月摄)
采访人:您引进了 “航天丹参”,这个品种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今小院里的药材种类发展到什么规模了?
刘德禄:说到 “航天丹参”,那可是咱小院的 “明星品种”!2010年,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推荐了这个上过太空的品种 ——种子跟着卫星在太空转了一圈,种出来的丹参不仅亩产是普通品种的两倍,有效成分含量还更高,收入自然就多出来一大块。现在,你走进小院,能看到100多种药材呢,从常见的蒲公英、百合、桔梗,到稀有的西洋参、黄连等,种类多着呢,群众都叫这儿 “药王谷”!
采访人:除了种植和销售原料,小院在产业链拓展上做了哪些尝试?市场反响如何?
刘德禄:要提升产业的附加值。这几年,我们把一些中药材做成保健茶,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的需求。目前,我们在山东省农科院周垂钦博士和黑龙江北方中药材开发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发的产品有蒲公英解毒茶、黄芪茶、航天丹参天麻灵芝茶、航天丹参养心茶等。你看这款(拿起一盒保健茶),包装是咱自己设计的,泡出来茶水汤色清亮,带着自然的药香。挺畅销。下一步我们计划研制更多新的产品,把产业链拉得更长。
采访人:青岛西海岸新区中药材协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作为会长,您如何带动村民一起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种植户的收益情况如何?
刘德禄:中药材协会是2012 年成立的,我当选会长,还有两名副会长。会员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现在是第三届了。作为会长,我要千方百计地发展这个产业,但不能自己单打独斗。协会提供种苗、技术,还签回收协议,保证种植户种出来的药材不愁卖。像去年种的黄芩,亩产收入快 8000 元了!

在刘德禄“科技小院”召开全区科技小院建设座谈会暨科技小院联盟成立大会(2024年6月摄)
采访人:近年来,中药材协会和您个人荣获了哪些荣誉?
刘德禄:太多了。您看(指了指靠墙一个书橱),这个书橱快装不下了。说几个主要的吧。中药材协会曾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站”,2021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荣誉称号。就我个人来说,2019年以来,我先后荣获青岛西海岸新区“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协百强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这是各级组织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刘德禄在展示中药材(2025年5月摄)
采访人:您认为,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前景怎样?
刘德禄:我比较乐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提出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具体措施,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此外,人们对中医药保健的认识不断加深,中药制剂、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产品的持续开发,进一步扩大了中药材的市场空间。当然,中药材市场会有不稳定的时候,这主要受种植面积、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影响。
采访人:现在六汪镇中药材种植总面积有多少亩?对于中药材科技小院和六汪镇的产业发展,您未来有哪些规划?
刘德禄: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万亩。其中,六汪镇种植面积 2000亩,主要品种有丹参、金银花、艾草、黄芩等。我管理的这个小院是新区的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还成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实训基地,经常有青少年学生来研学,学炮制、认药材,这是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呢。未来啊,想把这个基地建成更大的中药材科普园,把研学做成品牌;再引进更多高附加值的品种,带着乡亲们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效益,让中药材田变成乡亲们的 “聚宝盆”!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即本文采访人,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