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和不少的朋友接触之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的朋友中95%以上的人基本都是企业负责人,可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长期在海外,那你国内的企业还在做吗?
事实上,我国内原来经营的企业都还在做。听到这里,他们就更加好奇地追问:那您的那几个企业谁来管理?如果企业还在做,为什么你不留在国内发展,非得跑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真的能够发展起来吗?
不仅是国内的朋友这么问,就连我在海外遇到的朋友也几乎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他们惊讶于我一家人居然能够长期在国外生活,觉得我是不是已经“退休”了、不用工作了?我也都坦诚相告:我国内的企业还在经营,但方式和传统认知完全不同。
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目前国内的企业仍在正常运转。但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已经大幅收缩业务。去年我还抱有侥幸心理继续投入市场费用,直到今年年初,我才下定决心彻底停掉这些亏损性的支出,也终于止住了亏损。
这些年,我所做的企业全部是轻资产运作,基本上都是销售型公司,没有生产、没有库存、没有重资产。公司没有员工,全员股东,所有人都靠业绩吃饭。很多人看到我现在自由轻松的状态,可能羡慕,但很少人知道我背后付出的失败与代价。
我不是没被背叛过,不是没有失败过。我在2015年就开始尝试做员工股东制,想通过利益最大化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可直到2021年以前,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伤得最深的人就是我自己。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始终相信人性必须被尊重,制度必须基于人性而非幻想。
曾经的我也陷入过“表面成功”的陷阱,大量精力花在面子工程上,买豪车、装修办公室、搞高大上的场面,却发现对业绩没有实质帮助。后来我彻底放下了这些,车够用就好,不再在乎吃喝排场,不在乎办公室是否豪华。我把全部精力用在“布局”上,用在“轻资产+利益协同”上。
目前我们在国内的生意状况只能用“活着”来形容,不亏就是胜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节流和生存,保住团队的基本运转。我对国内的环境已基本绝望,不会再追加任何投入。现在,我的态度很明确:继续收缩,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只为“活下来”。
而国外这边,虽然初期十分艰难,没有资源、没人脉、没有基础,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真正“归零思考”和真正机会的空间。一旦开始了,就会越走越顺。海外的制度虽不完美,但至少在规则中有公平,在空间里有希望。
现在的我,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把大量时间花在“思考”和“布局”上。哪些事是我必须亲自做的?哪些是可以放手让更专业的人做?我坚决不做那些“非必要”的事。思维上我选择“让渡”,执行上我选择“借力”。
很多人都在焦虑和迷茫中挣扎,事实上我也经历过深深的焦虑与迷茫。但当我决定放慢脚步、调整节奏的时候,反而看清了前方的方向。看似我“什么都没做”,其实是在“蓄力”。我始终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时间一定会验证结果。
回望过去的路,我做了许多被人嘲笑、误解、甚至攻击的选择:我坚持企业改革被说是疯子,我坚持不让孩子打针被说是傻子,我选择带孩子出国读书被说是逃避现实。可今天回过头来看,每一个“被嘲笑”的决定都成为我和家庭走向自由的重要转折点。
我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神奇的能力,现在的我只是习惯了用逻辑、人性、趋势与实践综合判断,而不是用情绪、幻想、从众去选择。我不能确保每次判断都正确,但我能承担每次决策的后果。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我疯了一次又一次,可最后结果却正确了一次又一次?答案只有一个:不是因为我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从不依赖感觉判断,而是依靠对人性与规律的深度理解与尊重。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也是我选择的一条路径。
我不奢求每个人都理解我,但我愿意把我的经历讲出来,是因为或许有人在迷茫的时候听见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不一样的角度。或许一个企业主听完后,减少了盲目扩张的冲动,转而开始思考“活下来”;或许一个家长看见了,就有勇气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或许一个普通人听见了,就多了一分对未来的清醒与准备。
最终,我相信:做正确的事,不在于被多少人嘲笑,而在于能否承受代价并活出证明。我们这一代人如果还有机会站出来分享不同的视角,那一定不是为了获得掌声,而是为了点燃哪怕一点微弱的希望火种。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但我们需要每一个人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真正的自由不是财富带来的,而是独立人格与长期判断力所造就的心灵安定。而真正的改变,不在于一次爆发,而在于每天用清醒做选择、用脚步丈量认知的厚度。愿你我都能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哪怕慢一点,哪怕孤独一点,但始终走在“觉醒”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