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当晨雾漫过寨头岭的山脊,阳光穿过竹岗的翠竹林,洒在皈塘后龙山的老樟树上时,那些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便随着山风轻轻舒展。这里是皈塘革命老区,四十二个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群山之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与烽火相关的故事。
大岭下的石板路,曾印着中国工农红军湘粤边赤色游击队员的草鞋印。当年,队伍途经这里,村民们提着油灯从杨柳湾、坳坵赶来,把自家的粮食、布匹悄悄塞进战士的行囊。如今石板缝隙里长出的青苔,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热。京口红军岩洞深处,据说还能找到当年储藏枪支弹药的痕迹,石壁上模糊的刻字,是无名战士留下的誓言。
铜锣坵的名字,总让人想起那面召集群众的铜锣。每当急促的锣声在山谷间回荡,水口、里石、梓门塘、月门冲的男女老少便会扛着锄头、握着梭镖奔向集合点。那声音穿过廊头岭的风,越过头坝的水,成了老区人民最熟悉的战斗号角。而党石坪老屋塘的那些老松树,见证过秘密会议的召开,树影婆娑间,仿佛还能听见“为了新中国”的低声呐喊。
皈塘村反围剿阻击战里石的战壕早已被荒草覆盖,但当地老人仍能准确指出每一段工事的走向。他们说,当年就是在这儿,黄泥坳、白家村、下角头的村民组成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把伤员抬回皈塘庵堂的临时医院。皈塘区委上冲杉树窝支部旧址柏树耸立,仿佛站岗的战士清晰可见。鸭婆岩的井水,曾滋润过无数疲惫的身躯,如今依旧清澈,仿佛在诉说着军民鱼水的深情。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如今的大公冲种满了果树,麦坪的田地里稻浪翻滚,牛栏冲、上牛栏、下牛栏的炊烟在暮色中袅袅升起,大港村的新房鳞次栉比。中心村的文化墙上,老照片里的枪炮与新时代的笑脸交相辉映,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今昔变迁。
寨头岭的风还在吹,吹过竹岗的竹林,吹过破阳、海冲的稻田,也吹过每一个铭记历史的人心中。这里的每一个村庄名,都是一枚红色的印章,盖在岁月的长卷上,提醒着我们:那些为光明而战的身影,从未走远;那些深埋在泥土里的初心,永远鲜活。
来皈塘吧,在大岭下古村的石板路上走走,在皈塘区委京口支部兜一兜,去皈塘村听听风里的故事。这里的山记得,水记得,每一个村庄的名字都记得——记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记得那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注:乐昌市皈塘老区隶属有42个自然村:皈塘、京口、大岭下、杨柳湾、坳坵、上冲、里石、黄泥坳、铜锣坵、寨头岭、竹岗、上竹岗、廊头岭、老屋塘、廊头、大公冲、水口、头坝、月门冲、麦坪、新岩下、鸭婆岩、中心村、大港村、下角头、白家村、党石坪、牛栏冲、上牛栏、下牛栏、破阳、海冲……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