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铁成(湖南)
“七•七”长恨歌
——八十八周年祭(新韵)
白山黑水泣残阳,悲风万里裂肝肠。
烽烟怒卷英雄气,倭刀淬火映血光。
铁铸屠刀屠赤子,寒锋过处尽丘荒。
金陵三日天垂泪,卅万冤魂夜未央。
血浸石头城不夜,兽行凿鼎记豺狼!
哭我同胞膏野草,恨那狂奴忒獗猖。
山川黯黯埋忠骨,日月茫茫照国殇!
淞沪云低垂战旗,四行孤垒立危冈。
八百男儿身似铁,血躯垒作汉家墙。
枪林弹雨浑闲事,寸土千疮志愈昂。
捐躯未惜头颅重,浩气长悬北斗光。
赞我英雄真铁胆,壮哉赤血沸肝肠。
英魂不泯昭青史,万古巍巍励后芳!
红旗高举扫氛埃,怀抱苍生济困殃。
情系黎元除苛政,矢心为国辟新章。
土改春雷苏沃野,农谣遍野送军粮。
运筹帷幄神机妙,决胜千里将星昂。
辽沈炮惊残梦破,平津旗卷暮云长。
淮海潮吞狼虎穴,蒋家王朝覆仓皇。
三山崩倒民权立,九域欢腾见盛昌!
卢沟晓月照新冈,八八风霜祭国殇。
石狮默向苍冥誓,刻骨何曾忘祸殃!
先辈血滋华夏土,吾侪执戟更登堂。
银鹰破雾巡天网,铁舰劈波镇海疆。
科技熔成金刚甲,丹心铸就栋梁强。
同斟烈酒酬忠魂,再唤神龙起九章!
这首《“七•七”长恨歌——八十八周年祭》以磅礴的史诗笔触,通过四段式结构展现了从抗战烽火到民族复兴的壮阔历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以下分主题评析:
一、民族苦难的沉痛书写
开篇以"白山黑水泣残阳"奠定悲怆基调,通过"金陵三日天垂泪"直指南京大屠杀暴行,与"卅万冤魂夜未央"形成时空交织的控诉。其中"兽行凿鼎记豺狼"化用青铜器铭文传统,将暴行铭刻于民族集体记忆,与邓恩铭烈士"不惜惟我身先死"的牺牲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
二、英雄气概的立体塑造
淞沪会战段落中,"八百男儿身似铁"的意象与赵登禹将军"铁骨铮铮傲风霜"的抗日诗词精神相通。"血躯垒作汉家墙"以身体筑城的隐喻,延续了孟姜女"泪引山崩"的悲壮美学传统3,而"浩气长悬北斗光"则升华了毛泽东《挽易昌陶》中"列嶂青且茜"的星象意象。
三、历史转折的艺术呈现
第三段"红旗高举扫氛埃"以蒙太奇手法浓缩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其"辽沈炮惊""淮海潮吞"的战争意象群,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浑气魄一脉相承。"土改春雷苏沃野"巧妙呼应毛泽东《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社会主义建设诗意。
四、当代使命的铿锵宣言
末段"银鹰破雾""铁舰劈波"的现代化国防意象,与"科技熔成金刚甲"形成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恰如抗日诗词中"林海雪原间,星月映刀枪"的意象升级。结句"再唤神龙起九章"以《楚辞》典故作结,与"同斟烈酒酬忠魂"的祭奠仪式共同构建了古今对话的抒情空间。
全诗在八十八周年时间节点上,既承续了"言为心声,诗以明志"的毛泽东诗学传统,又以"刻骨何曾忘祸殃"的警醒姿态,实现了抗战诗词从历史悲歌到复兴号角的创造性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