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华
在探寻艺术家与教师交织的生命轨迹时,范曾虽未谋面,但其名字与作品却声名远扬。文艺界风云变幻,范曾始终处于话题中心,市场神话与学术质疑、师徒恩怨与道德争议、传统继承与创新边界等问题,如戏剧般吸引众人目光。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我更愿深入品读他的言论、画作,观察其行为。
艺术人生与公益亮色
范曾的艺术人生波澜壮阔,慈善公益是其中温暖亮色。在当代艺术界,他是公益标杆,累计捐款超五亿元,善行惠及教育、灾害救援、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被赞为“书画首善”。
教育领域,2004年六一儿童节,他为“育才图书室”项目捐100万元,惠及数十万贫困地区学生。1986年调入南开大学后,他通过在北京、天津及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巡回画展义卖,筹得100万美元用于东方艺术大楼建设,为南开大学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该大楼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灾难面前,范曾总是第一时间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他分别捐出1000万元用于灾区重建与救助,树立了艺术界社会责任典范。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2009年他向四川非遗保护中心捐300万元,用于羌族非遗抢救与保护。他还筹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提出“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教学体系,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社会福利方面,2025年1月,他与妻子通过缘梦基金捐赠180万元,支持“老年餐桌计划”及儿童医疗康复项目。2003年“非典”期间,他向南开大学捐50万元并题字激励师生。他多次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呼吁关注“一老一小”问题,展现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
病榻上的艺术重生与创作坚守
著述超身
范曾出书150多部,十分勤奋。1977年,38岁的他突患恶性贫血,血色素骤降至5.6克,医生断言他随时可能离世。在病榻上,他凭借毛笔白描功底,叩开艺术救赎之门。为争取创作时间,他恳请医生将输血管从手腕改至脚踝。两个月间,他在病床上完成44幅白描插图,风格从《呐喊》的锋利到《故事新编》的奇崛。这批作品让荣宝斋出版社破例加急出版,且随着最后一幅插图收笔,他的血色素开始回升,病躯逐渐康复。他原以为这是向人间的告别书,却成了艺术生命的重生礼。半个世纪后,这部插图集仍影响中国连环画创作,他用坚持证明:当艺术成为生命的延伸,笔墨自会化作穿透黑暗的光。
艺术市场的争议与创作风格的探讨
范曾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佳绩,如《八仙图镜心》以6900万元成交,使他成为“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之一。然而,学界对他艺术价值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如杨振宁称他为“千年一见的大师”,反对者如李敖批评其书法为“账房先生水准”,这折射出当代艺术评价体系中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的矛盾。
范曾创作面临“程式化”质疑,批评者认为他人物造型有固定模式,缺乏创新。但支持者指出,“范曾式”人物形象已成为他的艺术标识,如同八大山人的翻白眼鱼鸟、徐悲鸿的奔马,是对传统符号的个性化重构。如何在继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是传统艺术家面临的永恒课题。
尽管范曾个人生活有争议,但其公益贡献客观且不容忽视。他的捐赠项目多次获官方表彰与感谢,如羌族非遗保护项目被国家民委、文化部联合表彰,汶川地震捐款获政府公开感谢。艺术批评与公益评价应区分看待,前者涉及审美取向,后者关乎社会价值。
成长经历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范曾193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范氏诗书世家,先祖可追溯至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历经战乱,他未磨灭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以背诵经典获得南通儿童智力比赛特等奖。1955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两年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大师,系统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奠定扎实笔墨功底,为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1962年毕业后,范曾被分配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参与《历代服饰资料》编绘工作,临摹大量古代绘画精品,深入理解中国绘画线条语言与造型体系。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经历,成为他艺术观念蜕变的转折点,他开始思考如何突破传统程式,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语言。
独特的艺术技法与创作理念
范曾绘画以线条见长,早期深研“十八描”中的枯柴描、蚯蚓描,后将铁线描的工整与草书的奔放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写意线描”技法。在《老子出关》中,老子的衣纹线条兼具精致与韵律感。
他大胆运用泼墨技法,遵循“知白守黑”原则。在《灵运歌啸图》中,人物面部淡墨渲染,衣袍浓墨泼洒,背景留白,营造出独特意境。
范曾人物画题材聚焦于历史文化符号,但赋予其现代精神内涵。在《弈秋课徒图》中,通过人物眼神变化,隐喻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的碰撞。
他主张“诗是画的灵魂”,作品常配以自作诗词,形成诗画互文的独特艺术语言。在《八仙图》中,他为每位神仙题写七言绝句,拓展了画面内涵。
范曾书法融合碑帖之长,自创“范体”楷书,结构严谨而气韵生动。他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使人物轮廓线兼具骨力与韵律。在《后赤壁赋》中,苏轼的衣纹线条与画面题跋的书法形成呼应,构建起“书画同源”的审美体系。
国际影响与文化贡献
范曾作品被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世界顶级艺术机构收藏,其“范曾美术馆”在日本冈山永久落成,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010年,法国总统萨科齐授予他“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其在东西方艺术融合中的贡献,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艺术国际影响力的认可。
范曾通过《国学开讲》,以儒、释、道、艺为框架,解析经典,提出“以儒立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的实践路径。书中附有近百幅画作,融合文字与视觉艺术,强调将古典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语言深入浅出,激活古典智慧的现实意义。
《灵智之果》收录其2010年新作,涵盖多个主题,包含重要讲话、对话等,另附代表性画作。该书以“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为核,展现其美学理念,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视野,是理解其艺术思想的重要文本。作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创始人,范曾构建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了数百名专业艺术人才。他提出的“艺术教育三原则”,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范曾的人生与艺术充满矛盾与张力。他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构建起独特的艺术宇宙;以诗书为魂,以道德为骨,坚守着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正如他自题“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这位八十七岁老人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探寻中国艺术的永恒之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在争议中前行,在反思中升华。
2025年7月7日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1985年开始从教从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文章在20多个报刊发表,网络发文上千篇。央视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访谈。书画作品在蒙古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美国时代周刊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