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红现为荔湾区侨联委员、沙面地区侨联主席。她出生于有着“中国小白茶之乡”美誉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在我家乡的后山上就有一大片茶园,我从小看着父母采茶、制茶、喝茶,”黄建红回忆道,“虽然喝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当时人们对喝茶并不讲究,仅把茶当作一种解渴的饮品。”不承想,自那时起,一颗名为“茶”的种子,便飘落在她的心田。
2003年,黄建红来到广州经营茶叶生意,一次偶然的提问,将她带入了全新的领域。当时,一位酷爱中国陶瓷的外国友人找到她,向她表达了他的困惑:国外诸多博物馆藏有宋代建窑出产的黑釉陶茶碗,却极少介绍其具体用途,为此我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希望探明这些茶碗的渊源。
“他这样一问,我发现自己竟答不上来,”黄建红回忆道,“建阳有古瓷窑我是知道的,但关于这些茶碗本身,我几乎一无所知。困惑之余,我决心深挖下去。”在互联网尚不普及的年代,她只能多次往返于广州与建阳之间,试图向家乡的长辈求证线索,却未能如愿。未果之后,她广泛拓展搜索途径——跑博物馆,翻故纸堆,拜访研究古陶瓷、宋史及诗词的专业学者……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才终于揭开了心中疑团。那时的她,“像海绵一样饥渴地吸取知识”,并持续梳理、串联起庞杂的线索,逐步厘清那段历史的本相。
通过学习,黄建红发现,老家建阳除了盛产茶叶外,更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阳窑(以下简称“建窑”)的所在地。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
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火候的控制上。而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热衷于点茶。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以其专业性、复杂性,促进了斗茶的盛行。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之中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斗茶所用的器具,即是茶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建盏。
由此,黄建红的研究从茶叶到茶盏,又从茶盏转移到宋代著名的点茶。她介绍,点茶之时,用茶筅击拂茶汤,茶汤泛起细腻泡沫,宛如云雾缭绕,与建盏的黑釉相互映衬。吃茶品饮主要是茶汤的沫饽,这是茶的精华所在。啜一口含在口中,随着气泡破裂,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齐迸发,恍若将整个春天的鲜灵都留在了舌尖。
“点茶时通过击拂的手法,把茶叶中茶皂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激发出来,在‘吃茶’过程中人们能更好地吸收茶叶中的营养。”黄建红说,一盏好茶应当沫饽色纯白、沫饽经久不散,吃时感觉口感绵密顺滑、回甘有韵味、口齿留香,还能感受到兰花香和乳香。
后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她发现传统的点茶法不利于教学与传播,“非遗技艺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我认为点茶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让初学者也能够很快地掌握点茶的方法和窍门,这样点茶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于是,黄建红总结了这10多年间点茶的经验与心得,去芜存菁,开创了“点茶十二式”,并将其融入如今的教学中。
据介绍,点茶十二式分为行礼、置筅、温器取粉、注汤调膏、注汤击拂、注汤拂沫、注汤立乳、分茶、请茶、吃茶等步骤。“点茶十二式对于茶器的摆放位置,注水的区域、角度、分量,水的温度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比如,如今我们多使用白茶或绿茶来点茶。”黄建红解释,她曾尝试用六大茶类的茶叶进行点茶,但由乌龙茶、红茶、黑茶击拂而来的沫饽是褐色的,而由白茶、绿茶击拂而来的沫饽如云似雪,更符合苏东坡诗句中“雪沫乳花浮午盏”的描述。
2020年,广州茶艺(点茶技艺)入选荔湾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建红成了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她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家级外事茶叙活动,为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事展示点茶技艺,也作为一名文化传播使者,联动海外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茶器与技艺支持,致力于将点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20多年的热爱与坚守,汇聚成了更强的力量,非遗点茶的光芒在这样的传承下愈发闪耀,在今后让世界越来越看得到这份非遗文化的璀璨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