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苏东坡)在惠州时,曾赋诗多首赞颂当地荔枝,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而他所赞美的荔枝,正是生长在风景秀丽的罗浮山下。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座,景色宜人,为岭南的名山之一。
在荔枝盛产的季节,7月6日,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组织部分会员来到了罗浮山石洞山房参观考察,进行了一场关于罗浮山历史名人和道家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学会为石洞书院授予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研究基地的牌匾,并赠送了一批书籍。此外,会员们还在山房林地中亲手采摘了荔枝,体验了一把苏东坡当年的乐趣。石洞山房,是明代隐士叶春及的隐居之所,他因厌倦官场而辞官隐居于此,自称“石洞居士”。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明代摩崖石刻《逃闇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石洞山房山长杨春来博士介绍,现石洞山房和书院是原石洞山房部分故址上建立起来的,以唤起历史的记忆,而旁边就是西华道院。原石洞山房还包括现西华道院所在地,西华道院的前身是明代学者叶春及创立的石洞书院。后书院逐渐衰落,演变为道观,但“尚书房”之名仍被当地人沿用。
《逃闇记》是石洞山房现存最著名的摩崖石刻,是罗浮山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字数较多的一处明代石刻。内容为叶春及记录隐居经历的隶书铭文,共118字。该文由明代叶春及撰、朱完书,记述了叶春及因厌恶官场而隐居罗浮山,开辟逃闇(又称“石洞山房”)以居的事迹。
叶春及是广东归善(今广东惠州)人,为官清廉,后因奸臣陷害而一度被削籍为民,于1576年(万历四年)归隐罗浮山,在九天观西南2里山麓选石洞,采石筑室以居,著书论道,聚徒讲学,凡16年;1584年(万历十二年),又辟石洞书院,置田赡养从游诸生。
在向石洞书院授“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罗浮山研究基地”牌匾和交流中,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会长林伟健教授说,罗浮山是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的探胜之地和文化名人的隐居地,这座山承载了丰富的岭南文化历史。他鼓励石洞书院做好书院文化建设,省老子文化学会将支持书院举办文化雅集、道家文化研究等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智华博士认为,石洞山房和书院最大的亮点是《逃闇记》这明代摩崖石刻,以及两块巨大的石头拼合出的“石洞”。这篇石刻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山房可进一步打造“石洞”,再现叶春及当年“采石筑室”的历史记忆,使这里的石刻、“石洞〞和书院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处“打卡点”。
参加活动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飏、广州理工学院吴利玲副教授、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一级警督谢多勇博士等,以及多名资深媒体人均对石洞书房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活动将结束之际,大家兴致勃勃地在山房林地釆摘荔枝。苏东坡的荔枝情缘,让大家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罗浮山的秀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更是值得我们亲自去探寻。
(撰文: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