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星火:重思"七一"背后的精神觉醒
作者:墨染青衣
2023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万人齐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当礼炮轰鸣、和平鸽腾空而起时,我不禁思考:这个被简化为"七一"的日期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在建党纪念成为年度政治仪式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遗忘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为民族救亡而点燃的思想星火?回望1921年那个夏天的上海法租界与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远比教科书上的叙述更为复杂、更为震撼——它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精神觉醒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危机的集体回应,是古老文明在生死存亡之际的绝地反击。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文明危机中审视。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现代国家秩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政治上的乱象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迷失。传统儒家价值体系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日渐解体,而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又水土不服。鲁迅笔下"铁屋子"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普遍焦虑:一个沉睡的民族正在无声无息地窒息而死。正是在这种文明解体的危机感中,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既批判现代性弊端又提供现代化路径的思想体系,自然吸引了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目光。他们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不仅看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更发现了一种理解中国困境的思维方法——将中国的落后置于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分析。这种认识论上的突破,构成了建党先驱者们最原初的精神觉醒。
细读《新青年》上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字里行间跳动的不仅是政治热情,更有一个古老文明的知识分子对现代世界体系的深刻思考。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二十世纪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这种宏阔的历史视野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师夷长技"层面,触及到了文明重建的核心命题。同一时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种将民众日常生活与宏大历史变革相联系的思想方式,体现了早期共产主义者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务实的问题解决者;既怀有乌托邦愿景,又深谙中国社会现实。正是这种复杂的精神特质,使得十几个知识分子的秘密结社最终成长为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本质上是一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叛。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中,有大学教师、报刊编辑、留学生,平均年龄仅28岁,全部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选择了为工农大众代言的道路。这种选择在当时需要何等勇气?李大钊在绞刑架前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这些场景展现的不仅是政治信念,更是一种精神品格的重塑。早期共产党员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伦理与现代知识分子批判意识的奇妙融合。他们抛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转而走向工厂、农村,践行"与劳工为伍"的新道德。瞿秋白说:"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建党先驱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不是为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为民族寻找出路。
从思想史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迅速开始了本土化探索。1922年中共二大即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显示出年轻政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独到认识。毛泽东后来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其实在建党初期已有端倪。这种理论自觉使中国共产党避免了教条主义陷阱,形成了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比同期传入中国的其他思潮——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为何唯独马克思主义能够落地生根?关键在于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完成了双重创造:一方面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的哲学理论转化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工具;另一方面他们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等元素,使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相衔接。这种创造性转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传统中最富活力的部分。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显现其真义。站在新世纪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不应仅被视为一个政党的诞生,而应理解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重要节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公元前800至200年间,中国、印度、希腊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文明突破,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人类精神基础。借用这一概念,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新的"轴心转折"时刻——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各种思想相互激荡,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为这场精神危机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更长时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实质上是古老中华文明对现代性挑战的全面应战,是文明意义上的"重生之旅"。
今天纪念"七一",我们固然需要回顾历史事件,但更应重温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那种直面文明危机的勇气,那种融汇中西的智慧,那种为民族寻路担当。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早期那种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精神传统尤显珍贵。真正的纪念不在于重复仪式,而在于激活历史中的精神能量,使其成为应对当下挑战的思想资源。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熠熠生辉。遥想百年前那些在烛光下讨论救国方案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开启的事业将如何深刻改变这个古老国度。但他们身上那种精神觉醒的力量——对真理的执着、对人民的忠诚、对文明的担当,穿越时空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才是"七一"最应被铭记的精神遗产。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