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读书滋味长
央视主持人董卿说:“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我想,读书时若读到如此意境,才是真正进入读书“佳境”和真境界了,实实在在地品尝到了读书的“味道”。
味道之一: 古典的乡愁也美丽
古典的乡愁一如绵绵的细雨,细腻而凄婉,舒缓而悠然。淡然的情愫、恬静的情致,虽历经千年,褪尽了繁华,变得迷离斑驳起来,但仍在一段篱笆、几处苔痕、寸寸柔肠中闪动着她们绰绰的英姿和感伤的迷惘!于眼,乡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飘絮”的迷蒙或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于耳,乡愁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落寞或驿路上断续的雨霖铃;于心,乡愁是“问君归期未有期”的思念或“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的心理路程。
因为乡愁,游子的心怀缠绵而深沉,羁旅的歌咏浓郁而难遣。于是便有了“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思归不得的矛盾情结,于是便有了“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怅惘情怀。
其实,乡愁也可以淡如轻烟,了无痕迹,也许夜深人静时草丛中发出的婉转的虫鸣,也许月光下佳期如梦的期待,也许田园里萌芽出的一份幽绿、一份生机,也许一帧迟归的老牛一曲牧童的短笛,都会顿时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但它却承载着一份“浓的化不开”古典气质。惟如此,人生才不必抱着晓风残月而失魂落魄。
那就让我们怀揣一种古典的情愫,打捞起那份素朴的乡愁,给消魂的漂泊、缠绵的乡思一个温暖的家。
味道之二:用昨天的温暖感动今天
“童年的感动都是相通的。”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如是说。对于《草房子》,虽被列入了儿童书籍,但我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在和儿子同读的过程中,她还是让我的心灵重新经历了一次美丽而伤痛的洗礼,又让我重新找回了失落的童年。
先读读这些美丽的句子吧:“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单是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已让人羡慕不已。难怪有人说,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这是在这普普通通的草房子里,洋溢着亲情,充满了友情,还酝酿着朦朦胧胧的“爱情”。
这不仅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曾也像桑桑一样,夏日里和小伙伴们赤着脚在清澈的小河里捞鱼摸虾,光着屁股在小河里肆无忌惮地打打闹闹,冬日里在朗朗的月下串街走巷捉迷藏,或在结冰的河面上疯狂的溜冰,即使摔倒了摔疼了,只是咧咧嘴,装作没事一样,迅速地爬起来,照样的疯、照样的快乐;也有做错事被气愤不已的母亲拿着笤帚追到奶奶身后东躲西藏,还有用几滴廉价的泪水换来大人给的几毛钱从货郎手里换来的甜甜的芝麻糖……不觉一晃,人已到中年,那些美丽的记忆更多的时候出现在被欢笑感染而醒的梦中!
童年的感动,颜色比唐诗淡,比宋词浓!
“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作者如是说。
味道之三: 寒冷的冬天照样温暖
汪曾祺先生在《冬天》里这样写道: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此时,我的脑门总会冒出一层细汗,暖洋洋的。也总会想起白乐天“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这首小诗。这是怎样的一种闲适温馨的氛围啊:酒是新酿的,上面飘着一层绿色的浮沫,火是小火,文火,在小巧玲珑的泥炉里温文尔雅地攒动着。此时端坐于梅香隐隐的寒窗前,斟一盅醇香扑鼻的绿蚁新醅酒,面对友人亲切的笑脸,还有什么说的,喝!喝他个天昏地暗,喝他个醉意朦胧,喝他个千树万树梨花开,喝他个燕山雪花大如席!
忘记了在那本书上读过“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这样的句子,可朱自清先生的“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幸福感牢牢地留在了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