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根基。建强党建引领治理体系,落实三级书记抓治理、抓信访、抓矛盾化解机制,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集中抓、班子成员协同抓,区级领导带头包抓重难点问题。发挥区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细化落实《商州区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若干措施》,建立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联片、区级领导包镇(街道)、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两委”常态走访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工作合力。优化网格治理体系,整合党建、政法、信访、民政、环保、市场监管等多领域网格,将各类经营主体、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纳入治理网格,加强政、企、社、民联动,规范优化治理网格3240个。
一个目标强队伍。选优配强管好治理队伍,突出“双好双强”标准,从致富能手、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一批懂发展、善管理、有干劲的年轻村(社区)干部,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60余名。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实施“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大赛,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健全“小微权力”清单,对村(社区)“两委”班子进行研判,动态调整履职不力的村(社区)干部。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体系,健全村干部离任、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解决干部后顾之忧,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目前,全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7.3岁,35岁以下占比28.1%,51个社区配备社区工作者735名,符合每万人配备不少于18名标准。
三级责任强保障。夯实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责任,建立权责清晰、同向发力、共治共保的闭环工作机制,区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镇(街道),区级领导包联重点村(社区),聚焦产业发展、矛盾纠纷等堵点难点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难帮困,累计开展集中走访53次,走访群众16450余户,协调解决民生诉求342件。实行“镇班子包村、村干部走访、网格员落实”问题处理模式,融合“民情走访日”与“片区会”制度,建立周二民情走访、周三研判分析机制,确保“问题内部解、风险不外溢”。推动288个村(社区)党支部建立“早会”“研判会”“院落会”等制度,干部包片开展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等工作,推动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见效。
四大攻坚破难题。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分类施策、集中整治,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聚焦婚恋、家庭、邻里和涉法涉诉、涉农涉土、房产物业等重点领域涉稳风险,由包镇区级领导牵头,组织镇(街道)逐村组排查、滚动式起底,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33件,有效化解处置517件,化解率达97%。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制度,推进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规范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累计受理初信初访53件、各级交办案件404件,均已办结;交办区级信访积案164件,已办结132件。开展公共安全维护攻坚,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走深走实,健全群防群治体系,组织262支“红袖章”巡逻队伍,加强重点区域治安防控,形成有效震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攻坚,因地制宜,组织“精准普法基层行”和“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深入群众进行针对性释法宣传,组织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1870余名、“学法用法示范户”370余户。
四项机制提效能。构建“全立体、多方位,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治理体系,区委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出台《商州区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若干措施》,18个镇(街道)同步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判,推动重大任务落地落实,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制度,规范各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设立21个基层治理联系点,积极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建立定期“民情走访”机制,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若干措施》等制度文件,聚焦邻里纠纷、宅基界畔、乡村振兴等治理难点,集中收集民情民意问题,研判梳理,分级分类交办,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共收集民情民意问题676件,办结601件。构建“4+5”协同共治服务机制,联动社区居委会、物业、物管会、包抓单位四方协同和党建联建、城管执法、公安警务、司法法律、民政社团五大服务,形成多部门、多系统共治共管良好格局,实现全区401个小区智慧化管理。完善清单管理为基层减负机制,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项清单”,建立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细化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具体举措,清理规范村(社区)工作事项、机构牌子、盖章证明事项,目前已完成村级组织相关指导目录14项,规范村级组织服务事项45项、不能办理事项20项,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来源:商州融媒)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