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家住韩城市新城区丁家村、当年参加八路军丁瑞生、申玉兰的长子丁渝,讲述了他的父、母亲在抗战期间的传奇历史: 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后,父亲丁瑞生年仅17岁,在韩城县城中药铺当学徒,他受抗日宣传的影响,怀着一颗抗日报国的决心,只身找到驻县城南关的八路军驻地,自告奋勇要当兵。当时指导员问他:“你为啥要参加八路军?”父亲坚定地回答:“打日本鬼子,不当亡国奴。”指导员拍拍他的肩膀:“有志气,好,我们欢迎你!”就这样,父亲就随来韩城芝川东渡黄河的 120师奔赴到抗日第一线。
由于他在部队作战勇敢,表现积极,1938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夏天,八路车决定打掉山西省可岚县的一个日年操纵的伪村政权,父亲所在排的任务是阻击援敌。战斗打响后,敌援军果然闻迅扑来,我方坚决予以阻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当父亲挥手向敌人摔手榴弹的一瞬间,被子弹剂中右手,突然觉得很麻,但他没在意,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参加战斗。当战事稍松时,父亲才感觉右手钻心地疼痛。仔细一看,食指、中指、无名指均被子弹打伤,半截中指已找不见了,血在不停地流失。战地护士简单包伤后,父亲被送到了战地医院医治养伤。
伤养好后,父亲又多次参加打击日本鬼子的战斗。到了1943 年秋天,组织委派父亲到“陕甘——晋缓”联防兵站工作,担任兵站站长,并任第六派出所所长,主要承担解放区与延
安之间的交通联络、党的高级干部过往护送等重要任务。父亲告诉我:在一个隆冬的夜晚,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从绥德兵站来了一小队军人到父亲的联络兵站。一位参谋模样的人指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军人向他介绍:“这是中央6号首长,一定要保证安全。”父亲坚定回答:“请首长放心,一定完成任务。”当晚这位首长和蔼可亲,坐在坑沿上,边抽烟喝水,边操着湖南口音给他讲抗日必胜的革命道理,使父亲增添了抗战到底的精神力量。 第二天,他将首长顺利送走后,后来才听说这位6号首长是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席,他感到又惊又喜。在驻扎兵站期间,父亲先后还护送了叶剑英等十几位中央领导,都安全地转送的下一站,从未出现失误。1945年4月,在后方韩城的母亲申玉兰,知道父亲在陕北抗日,就冒着生命危险,在党组织的关照下,穿过层层封锁线,在兵站找到了父亲。母亲到部队后,被编入家属队伍中,并换上了八路军军装。开始的工作是帮炊事班做饭,后来又在黄龙军区医院当护士。1949年3月,母亲工作出色,要求进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此期间,因胡宗南进攻延安,部队从绥德向山西临县转移途中,母亲生的第一个孩子,在战乱中,因保护大家安全,未能存活。解放后,父亲曾任贵州省铜仁监狱长等职务。1958年,父母亲积极响应党的支援农业生产号召,解甲归田,回乡后曾任食堂管理员、大队民兵连长、公社民兵营长等职务,并参加了大炼钢铁、修建战备路、西韩铁路、建设韩城火车站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父母亲在古稀之年发挥余热,在中小学多次给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关心下一代做出了应有贡献。母亲在当年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时期,用她在部队上学到的医疗技术,经常免费为大家诊治常见病,义务打针等项服务,受到村民的好评。
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国家给父亲颁发了纪念章,并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于2022年9月,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出的《国家记忆》“八路军东渡黄河”中亮相。如今父母亲参加抗战的事迹,在韩城市芝川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馆存档,供子孙后代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