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不可没的邮政局长
——记无锡市级非遗项目“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陈健
陈宝明
笔者于2023年6月赴山东、河南两地考察时,与原宜兴市邮政局局长、无锡市级非遗项目“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健同住一室。在客房里聊天,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大家的回忆涌上心头,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心中情不自禁泛起层层涟漪,宛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石子后,水波荡漾开来,静水深流,让人难以平静。
我们聊了曾经在开掘、整理、研究、申报、传承“梁祝传说”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唤起了在宜兴“梁祝”文化传扬岁月中的记忆,大家感慨万分,激动不已。重要的是宜兴梁祝获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称号,也为宜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开了突破口,终于掀开了宜兴梁祝文化的神秘面纱,甚至为拨开宜兴溶洞文化、国山碑文化、宗教文化迷雾找到了一把钥匙,这其中陈局长功不可没。
陈健,出生于1955年,是土生土长的宜兴张渚人。他从军5年,退役后分配至邮电部门工作。工作之余,先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进修。他热爱工作,兢兢业业,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熟谙家乡民间文学,凭着对工作负责、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很快一步一步踏上了基层领导岗位,历任宜兴市邮电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江阴市邮电局党委书记、宜兴市邮政局局长和党委书记等。在他的局长生涯中,满怀荣光与梦想,肩负使命与担当,倾心尽力履行职责,坚守初心,不负韶华,单位年年获得各类市级以上先进。
2001年,时任宜兴市邮政局局长的陈健,得知国家邮政局为了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将于2003年发行《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的重要讯息,这一讯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记忆中宜兴曾经有过抛散“梁祝传说”痕迹,当然他抱着“即便有一线希望,也要尽全力争取”的心态不言放弃。这毕竟是1600多年前的传说,社会上都认为浙江才是梁祝传说发源地,可宜兴市邮政局里的同事都期盼着“奇迹”的到来。他带着一丝希望和一点曙光,下功夫去寻觅、去搜索、去挖掘:一方面从志书基础性的史料记录记载中寻找;另一方面联系相关文化人士,并沉入基层仔细进行田野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史料记载都在张渚善卷区域一带,重点遗存遗迹则深藏在善卷风景区境内。他立马就与时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惠志刚取得联系,决定深入探讨,拟订计划,部署方案,共同树起全身心开启打磨宜兴“梁祝传说”版本的雄心壮志。
其实,陈局长与惠总俩人都很聪明睿智,很有战略眼光,又是同学,商榷工作非常默契,彼此都想为宜兴传统地方特色文化锦上添花、绽放光芒而贡献才智。俩人当即一拍即合,分头行动开始实施。
就在这时期,笔者在善卷风景区就职时有幸有缘结识了陈局长,与他交谈中,我才深深体会到人原本就是世界中最珍贵的资源,人的真心、潜能、才华和积极因素赋予人该有的人生价值,俗话说:“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是真心,最难猜测的是人心。陈局长秉持诚心诚意做人做事的基准,仰仗多年积累的领导经验,有目的、有步骤、讲策略地科学谋划,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量,确立了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究思路:一是为开掘、整理、研究宜兴梁祝文化历史深厚的底蕴,发起、筹建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社团组织机构,从学术上掀起研究宜兴“梁祝”的风潮;二是梳理整合“梁祝”文化的遗迹遗存,重点要加强保护和有效利用现存的“碧鲜庵”碑;三是大力宣传和弘扬宜兴梁祝文化,彻底突破“浙江梁祝说”版本的束缚,着力唤醒宜兴“梁祝”史料与遗迹遗存,重塑“宜兴梁祝”版本新形象,实实在在有力推动《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宜兴落地;四是多途径多举措传递宜兴“梁祝”文化的开掘、保护、利用和传承等有关重要信息,重点让宜兴市四套领导班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宜兴“梁祝”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取得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五是积极主动与国家邮政相关部门保持日常联络,做好沟通和协调,确保《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举行。陈局长的真心付出,深深打动了我。
实际上,陈局长对民间文学“梁祝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放弃休息时间,率先伏案整理研究宜兴梁祝,带领局办公室的路晓农、王海琴等同志进行开掘,开启了宜兴“梁祝文化”研究征程新的里程碑。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善卷寺记》载:“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唐代梁载言撰《十道志》载:“善卷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唐代诗人李郢《阳羡春歌》载:“祝陵有酒清若空”。
宋代薛季宣《浪语集》卷四《游祝陵善权洞》诗曰:“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宋代史能之编纂《咸淳毗陵志·卷第二十五·观寺》中载:“广教禅院(即善卷寺)在善卷山,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
再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都有记载和诗文存世。清代朱受、吴骞分别咏有“生小祝英台下住,惯看蝴蝶作团飞”“梦中蝴蝶计不到,居然克日鸠群材”等诗句。
从民间歌谣《十二月花名唱梁祝》《梁祝哀史》《道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民间风俗“观蝶节”,从历代古籍文献到宜兴百姓中流传的“梁祝”故事等,他都一丝不苟进行解读和辨析,特别是对“碧鲜庵”碑“晋义妇祝英台墓”“善权寺”等遗址,进行了认真而负责任的考证。他常常白天上班工作,晚上挑灯夜战,翻阅史料,埋头研究“梁祝”文化。他亲自撰写的《梁祝史实三考》收录在方志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宜兴梁祝文化——论文集》中,《“祝陵”考》收录在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名家谈梁山伯与祝英台》书籍中,《最早的梁祝文物“碧鲜庵碑”》收录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梁祝文化,源远流长》丛书中等。他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从史实的角度而言,宜兴是“梁祝传说”的源头。再从“梁祝传说”的田野调查看,宜兴确实是“梁祝故事”发源地与辐射地。众多研究学者一致结论,“梁祝传说”发端在宜兴,首传在江浙一带,传播中产生宜兴、宁波、济宁三个辐射源。正如该局原办公室主任、现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梁祝资深专家路晓农说:“传播不仅呈辐射状,而且呈折射状和回流状,并在传播中不断发展、丰富以及发源地也是流传地、流传地也是某个传说情节发祥地。”因此,折射流播至少全国4省6地,甚至会更多。
2002年1月21日,在邮政、文化、民政、旅游和善卷风景区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宜兴市民政部门批准同意成立“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陈局长兼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开创了宜兴市一级法人社团组织的梁祝文化学术研究的先河,拉开了宜兴市“梁祝”文化研究的帷幕。与此同时,陈局长凭借邮政部门的寄递优势,每次研究会举行的重大理事会议、研究会人员撰写的论文及新闻稿件,都竭力推荐媒体刊载,有许多文章分别刊登或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中国旅游报》《中国邮政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华东旅游报》《华东商报》《宜兴日报》《江南时报》等主流媒体,央视、省台也进行了相关新闻报道或专题报道,助力宜兴“梁祝”,并将重要文章专邮寄送到宜兴市四套班子领导手中,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效果。
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议,陈局长特邀列席,专题讨论和研究“弘扬梁祝文化,促进宜兴文化大市建设工作”事项。会议决定成立“宜兴市梁祝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保护梁祝文化资源,有力推动《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地落点宜兴和“梁祝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同年11月,在陈局长的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下,宜兴市人民政府正式向相关部门提出“梁祝”申遗的申请。
是年,陈局长又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勘察,积极采集散落在民间的“梁祝”遗迹遗存和遗址。在抢修、抢救、恢复和保护的前提下,秉承高起点、高品位、高档次、高水平的理念,重视史料史实爬梳考证,按照“规划先行、修旧如旧、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保护梁祝的历史肌理和文化元素,丰富宜兴梁祝文化,焕发宜兴梁祝文化新活力。在祝陵村恢复了“祝陵碑”;在善卷风景区内修复了《祝英台读书处重建碑记》以及《善卷寺记考略碑》;在风景秀丽善卷风景区东侧的青龙山上,与时任宜兴市文化局长周良君一起为修复“英台墓”曾赴原鲸塘镇的清白村,择选青石条等,并且恢复和重辟了一条上山的景观游道,便于游客拜谒与游览。
尤其是经过陈局长的积极争取和精心策划运作,2003年7月,国家邮政局最终批准4省6地同时举行“梁祝”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宜兴首列其中。这充分表明宜兴被人们广泛地认同是“梁祝传说”的起源地、遗存地、传播地。2003年10月18日上午10点18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善卷风景区隆重举行,时任国家邮政局常务副局长谭小为,邮票设计者、著名画家高云,小本票设计者、著名邮票设计家王虎鸣等,诸多圈内知名人物亲临主会现场(即邮票源地——宜兴祝陵)剪彩,并为集邮爱好者签名留念。
身着“梁祝”服饰的6对礼仪人员放飞成千上万彩蝶时,土生土长的宜兴籍女高音歌唱家雅芬在彩蝶伴舞下,演唱了由王立平作曲、曹勇作词的宜兴梁祝主题歌《彩翼上九天》,真是精彩绝伦、响遏行云。激情澎湃的演唱,唱响赢得了场内观众的阵阵喝彩和掌声。整个《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安排得华丽宏大而不失雅致,质朴实在而流暢自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陈局长的洞察、预见、决断和执行力。真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这在当时社会上,给“梁祝传说”营造了极大影响,无疑是“雪中送炭”,也是宜兴梁祝研究的重大转折点,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由衷感谢陈局长的不辞劳苦,为宜兴梁祝文化事业作出了富有成效的贡献。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休闲旅游业的兴起,文化与旅游融合时代方兴未艾,宜兴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加快挖掘梁祝文化资源的步伐和力度,努力玉成宜兴历史文化与旅游长廊中又一张亮丽的名片。陈局长一如既往为宜兴“梁祝”满溢真情地献计献策。先后与4省6地沟通,达成了“天下梁祝是一家”的共识,一场纠缠多年的“梁祝争抢大战”尘埃落定。2004年6月12日在宁波,参加非正式磋商会议,达成联合“申遗”共识。2004年8月29日,在宜兴磋商“梁祝”联合“申遗”事项,并形成了《“梁祝”联合“申遗”磋商会备忘录》。2006年6月9日,以宜兴市梁祝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名义,率先向三省五地发出《“梁祝”联合申遗倡议书》,赢得各遗存地一致拥护和积极响应。
2013年3月,陈局长从岗位上退居二线,担任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后,继续带领理事们抓紧整理、提炼学术研究成果,他率先发表了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以包容的学术心态,对各地关于梁祝归属之争的历史成因及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的追溯、论述,以大量的史实论证了宜兴与“梁祝”非同一般的因缘,在全国梁祝文化研究和学术界起到了“正本溯源”的作用。2015年4月,他积极为宜兴市人民政府举办“首次全国梁祝学术研讨会——中国梁祝文化论坛”出谋划策,在宜兴善卷风景区隆重召开的论坛,达成了4省6地遗存地合力传承、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的共识,公开发布了《推进“梁祝传说”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倡议书》。尤其是陈局长在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传承梁祝文化,共享梁祝资源》《由最早的古籍文献探寻梁祝传说的起源》《确证“宣室志”无‘梁祝’条》《宜兴“观蝶节”与中国“民俗节会”》等有重量的论文,引起众多“梁祝”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称赞。论坛的举办、倡议书的发布以及陈局长退休后的研究成果,真让笔者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2019年6月,陈局长卸任会长后,担任名誉会长,且又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梁祝传说无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因此,他继续担负起了传承人的职责和使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做好传承“梁祝传说”的工作,先后又撰写发表了《宜兴“梁祝”姓氏探究》《宜兴民俗文化的奇葩——“梁祝”》《奇谈“梁祝”的书童——怪论书童的名字》《宜兴梁祝文化景区中展现爱情经典的探讨》《梁祝之争与梁祝之源》等论文,始终坚持为宜兴的“梁祝”文化增添光彩,绽放光芒,可谓“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
陈局长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宜兴梁祝”版本的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