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夜无眠》
文/老土
窗外的热浪像沸腾的铁水,将七月的夜晚浇铸成一块滚烫的铁板。红色预警的信号在手机屏幕上闪烁,空调外机发出疲惫的嗡鸣,却吹不散胸腔里翻涌的灼痛——当虚拟世界的八卦新闻如潮水般涌来时,我忽然惊觉,自己竟对千里之外的喧嚣如此麻木,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沉疴,却痛得彻夜难眠。
日本地震的消息在热搜上短暂停留,那些断裂的街道与惊恐的面容,本该牵动人类共通的悲悯。可历史的伤痕如锈迹斑斑的锁链,将这份同情禁锢在记忆深处。我们这代人,既背负着祖辈的血泪,又目睹着现实的荒诞,在矛盾中撕扯,在撕扯中清醒。
关紧门窗隔绝不了暑气,更隔绝不了铺天盖地的忧虑。目光掠过书架上蒙尘的《呐喊》与《乡土中国》,书页间跃动的文字忽然有了生命。百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铁屋子",在今日似乎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迷宫:教育领域里,学区房的天价泡沫吞噬着寒门学子的希望,课外辅导的资本游戏将童年异化为竞技场;职场中,酒桌文化、裙带关系编织成密不透风的网,让真正的人才在潜规则面前寸步难行;乡村振兴的蓝图下,某些地方却演变成数据造假的狂欢,空心化的村庄在形式主义的报表里"繁荣昌盛"。
最刺痛人心的,是官场的溃烂。那些在廉政报告中慷慨陈词的面孔,那些在民生工程奠基仪式上挥锹培土的双手,转身却伸向了百姓的血汗钱。公检法与纪检的重重关卡,为何拦不住巨贪们疯狂敛财的脚步?当"塌方式腐败"不再是个例,当"小官巨贪"成为常态,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真相:某些权力早已脱离了为人民服务的轨道,在私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那些写满"为人民服务"的红头文件,那些悬挂在机关大厅的庄严承诺,在贪腐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讽刺而苍白。
民生领域的困境如一张细密的蛛网,缠绕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医疗改革的阵痛中,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横亘在百姓面前的大山;养老体系的漏洞里,孤寡老人在养老院的铁窗后无声哭泣;男女比例失调的警钟下,婚姻市场沦为利益交换的修罗场。而在这些具体的困境之上,气候变化的阴影正缓缓笼罩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危机隐现,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这一切的一切,究竟让谁的蛋糕越做越大,又让谁的信仰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思绪飘向乡村,那里本应是文化复兴的根基,是民族精神的原乡。可现实是,传统村落的青石板上,铺满了建筑垃圾;非遗传承人的手艺,在短视频的流量浪潮中无人问津;乡土文化的灵魂,被旅游开发的商业逻辑肢解得支离破碎。当"乡村振兴"沦为一场资本与政绩的游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炊烟袅袅的诗意,更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脉。
在这燥热的深夜,我忽然想起百年前嘉兴南湖上那艘红船。当年,一群心怀理想的青年点燃的星星之火,曾照亮了整个黑暗的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曾让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可如今,这份初心去了哪里?是被物欲的洪流冲走,还是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当某些干部把"为人民服务"当作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当文化复兴变成了一场场华丽的演出,却无法触及精神的内核,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正在背离出发时的方向?
夜色浓得化不开,汗水湿透了衣衫,比这更灼人的,是内心的焦灼。思想者的孤独,在于看清了所有的荒诞,却无力改变;在于坚守着理想,却被现实一次次刺痛。但或许,正是这份清醒的痛苦,这份不甘的追问,才是改变的开始。就像窗外的热浪终会退去,黎明的曙光总会穿透黑暗,只要我们不放弃思考,不停止追问,那些沉睡的初心,那些被遮蔽的美好,终有苏醒的一天。
今夜无雨,今夜无风,今夜无眠。但在这无眠的思索中,我仿佛听见了种子破土的声音,那是希望的萌芽,是未来的召唤。
卍25年7月8日凌晨于凤凰山下怡文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