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要“静水深流”
有媒体报道,一位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在总结企业成功经验时,只简单地说了四个字:“静水深流。”其意是说,企业的发展要像进入平原的大江大河的水流一样,表面上很平静,而深处则激流涌动。
笔者认为,读书也应当如此。要把功夫下在深处,不能水过地皮湿草,浅尝辄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快餐式”急读、“跟风式”假读、“碎片化”浅读、“为应付”空读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促进了阅读方式的迭代更新,传统阅读的“一卷在手”变成了当下的“一屏数卷”。数字化赋能无疑拓展了阅读的渠道,但碎片化、快捷型的“指尖阅读”,一味追求“阅读快感”的浮躁心态,读书的实效可想而知。
做到“静水深流”,要有耐住孤独与清苦的态度。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读书之难不仅仅在于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的选择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应外界的诱惑与干扰,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难沉下心来深刻钻研。因此,读书就要静得下心神,摒弃琐碎与凡庸,远离浮躁与虚妄。能否静下心来读对书、读好书,体现出的是一种能力和自律。
先哲老子在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期间,静心攻读千言万篇,思想不断升华,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道德经》。翻开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文句言简意奥,篇篇揭示了老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其中的“清静以为天下正”一句,说的是人遇事要心静如水,清心寡欲,学会舍得,懂得放弃,不为一时之利所诱,不为一己之名所累。用在读书上,就是把读书当成一种追求、一种习惯,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抽丝剥茧的耐心,相信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取得“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成效。“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如若内心长时间空虚浮躁,是不可获得真知灼见的,往往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时,就是一个字:傻。“傻”,在曾氏看来,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说每读一本书,开弓没有回头箭,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来不得一点不偷懒和含糊,读过的书需要认真理解、反复琢磨,读了还要再读、反复读。从曾氏的奏折、家书以及遗留的著述中,时时处处可见其读书钻研的傻劲。正是由于曾国藩一生的刻苦读书,历经挫折,方才走上仕途、成就大业,而且读书不止、惠及后代。
做到“静水深流”,要多读点经典和原著。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有言“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如果把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因为他们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无限的可读性等特点。读之,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可以“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可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只有站在经典之上,才能眺望到更高更远更好的未来。而读经典和原著,需下细功夫、慢功夫,文火慢炖。
有位学者在一个有关读书的访谈节目中说:“读书是要分层次的,层次的确定和选择,是阅读有效性的关键。‘挑得篮里便是菜’的浅阅读和选择性的经典阅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或许可以给人带来一些趣味,但只能安慰人一时,无法长久地浸润心灵;或许可以暂时抚慰人的情绪,但滋养不到灵魂的深处。而后者却能永远安慰和滋润人的灵魂。”因此,有人把阅读经典和原著这种读书称之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壮游”。
宋代大诗人陆游读书不追风、不赶潮,他只读有价值的、有用处的书。他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一诗写到:“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尽管当时陆游已头有“白发”甚至逼近“老境”了,但每当遇到“不我欺”的好书时,仍然“青灯有味似儿时”。而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则表明了他读圣贤之书是他永恒不变的目标;而“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迨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免愚。”则表明了做圣贤之人是他一生的追求。
做到“静水深流”,要掌握读书的要领和方法。《论语·卫灵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用功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磨破”,就是反复重读经典,把书读破读烂。孔子晚年读《周易》,“韦编三绝”,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二是“识破”,就是通过反复重读理解书中所讲的道理,也就是学懂弄通。按杜甫的意思,如果书读到这种地步,再落实到笔下,写诗写文章就很容易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位爱书人谈自己的读书经验:“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这里说的“读书得间”,就是读书要找到读书的窍门,掌握读书的要领和方法,从字里行间读出“字”来。就像一位哲人所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一个人在静心读书时,要用一只眼睛观察纸面表象,用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用一只眼睛攻读万卷,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剖析自我。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头的专著中,在字里行间,也能找到新意的,旧日的‘读书得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这恰如《中庸》中所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经过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做到“静水深流”,要善于学以致用。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也就是说,善于读书就是要做到既“入乎其内”又能够“出乎其外”。
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把自己融入书本,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与书中人同呼吸共命运,同频共振,达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跳出书本,以怀疑的精神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生搬硬套、纸上谈兵,不钻牛角尖,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苦读一年后,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苦读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自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刘羽的故事,恰恰印证了鲁迅先生所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有在质疑批判中把所读的书籍和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和学习。古人尚且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那就让我们走出书房、走进社会,把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中的素质、本领,带着“有字”之书去读那社会、实践中奥妙无穷的“无字”之书,从而实现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质”的飞跃。因为思考和实践的深度决定着读书的质量,读书需要联系生活、扎根生活,而书籍也是生活的产物,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还是毛泽东主席说得好:“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有诗人说,“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读书“静水深流”真正内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