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塑造的执念:
从失控母亲到从容见证者
文/焦 丽(甘肃)
表象与现实的反差
“焦老师,您看起来文文弱弱的,一定是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吧?”生活中,这样的“赞誉”常让我感到一丝苦涩。我勉强地笑了笑,心底却涌起无声的叩问:我真的稳定吗?那层温婉的表象之下,是否也暗涌着不为人知的惊涛?
怒火背后的执念
就在上周六,我还对小女儿倾泻了怒火。事后回想,甚至无法清晰记起那根导火索——无非是她又一次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自作主张。面对我的质问,她怯生生地解释:“怕妈妈担心。” 可彼时的我,却仿佛遭遇了不可饶恕的背叛,怒火灼烧着理智,也灼伤了眼前这个小小的身影。
这样的剧情,在我与孩子的互动中重复上演,像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结果呢?徒留身心的疲惫与日俱增,孩子的眼神愈发疏离倔强,而改变,却如指间流沙,难以把握。
我不断追问自己:为何孩子一个微小的“偏差”,就能轻易引爆我敏感的神经?仔细思考后发现,根源在于,那个行为刺穿了我心中预设的“完美模具”。我期望她按我的蓝图行走,稍有偏离,便视为对秩序的挑战。然而,这个期望值,真的绝对正确、无懈可击吗?它不过是我个人认知疆域里构筑的围城。若不持续拓宽认知的边界,这期望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桎梏。
教育真谛的探寻
生命的成长,本就是一场从懵懂走向澄明的旅程。回望自身,我亦是从荆棘丛生的执拗中跋涉而来,才逐渐触摸到生命的韧性与辽阔。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身份,让我不自觉地背负起一种沉重的“塑造”执念——总想将鲜活的生命,锻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殊不知,这世间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寻不到,又怎会有复制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星辰,自带其运行的轨迹与光芒。
教育的真谛,绝非刻刀下的雕琢,而是学会退后一步,成为那束温柔而坚定的光,见证他们以自己的姿态舒展、绽放,找到属于自己星空的坐标。
育儿即自我疗愈
有人说,教育即陪伴,是与孩子并肩成长的漫长修行。深以为然。育儿之路,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我们最终要修复的,并非孩子身上的“瑕疵”,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沟壑与裂痕。当我们终于卸下“塑造者”的重担,放下那份操控的焦虑,才能真正看见生命本身,成为他们从容旅程中静默而深情的见证者。
焦丽,甘肃省庆阳市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平时喜欢读书写写随笔,有多篇文章发表杂志和一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