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祖铭
聚缘旧相知,
相携故园游,
晓寒尚欺人,
春意先到柳。
白驹过深隙,
回首四十秋,
泪眼相与看,
执手意悠悠。
当年美娇娘,
风韵依然有,
昔日少年郎,
豪气冲斗牛,
永红宣传队,
多少情与愁,
歌舞为宣传,
管弦无追求,
曲终人散去,
路由自己走。
颂关关睢鸠,
于在河(合 )之洲,
淑女曾有意,
君子未敢逑。
叹萍水相逢,
惜萍水错过,
非有欲无逑,
柴米油难筹。
挥手勤致意,
惜别在桥头,
依依频回首,
无赖怎能留。
相约常相聚,
莫嫌黄昏游,
今宵别梦后,
何日再踫头。
赏析/粟彪(AI参考)
这首诗,以质朴文字勾勒宣传队建队四十周年聚会场景,情感真挚,真情流露,充满怀旧气息。
主题与情感紧扣 “队庆” ,通过 “旧相知”“四十秋” 等词语,串联起往昔回忆与今日相聚,既有重逢的感慨(“泪眼相与看”),也有对青春岁月的追念(“美娇娘”“少年郎”),末句 “何日再踫头” 更添不舍之情。层层递进,意犹未尽。
意象运用“白驹过隙” 喻时光飞逝,“晓寒”“春意” 对比烘托心境,“关关雎鸠” 化用《诗经》,暗埋青春遗憾,意象简洁却贴合怀旧氛围。
结构脉络从聚会场景(聚缘、故园游)到时光感慨(四十秋),再到人物变迁(美娇娘、少年郎),最后落于宣传队往事与离别期许,层次清晰,叙事流畅。
全诗口语化表达为主,质朴率真。似有汉诗俚语之精妙。整体而言,诗作为聚会即席之作,胜在情感真挚、细节鲜活,如实记录了特定群体的岁月印记与情感脉络。
另一层更深邃的含义是,因抗拒下乡,被打入另册的文艺青年们(社会的弃儿),饱受歧视,苦楚,悲愤,凄凉与无赖。找不到工作,连做零工的机会都要由当局施舍,还都强颜欢笑,阿谀奉承。曲终人散,路由自己走(滾蛋)。关睢两句,写人性,淑女曾有意,君子未敢逑。人性遭扭屈,压抑。全诗看似平和,实则是作者对过往的苦难冷静的回顾,悲愤的控诉。结尾两段虽言分别,实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味道。诗妙在用平和表达愤怒,娓娓道来却是满纸血泪,神龙見首不見尾,人在诗中,意在诗外。
2025.4.29
赏析|丨陈明志
我反复读了王老师(祖铭)在合川永红宣传队四十年队庆会上作为即席发言的这首五言古风,很有感慨。这首诗语言朴实却非俚语、流暢而不乏幽雅、言简而深藏意赅。大有汉诗乐府之风,确实使人爱读玩味。这里,我仅就这首诗创作的精妙之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是写景寓情、情景交融。作者通篇都是以写情为主,但情的表达都是借景物表达出来。比如写宣传队员四十年后重逢,他没有大开大合、浓墨重彩地宣染那种欢乐的庆祝场面,只是平静地写道:“泪眼相与看,执手意悠悠″。“当年美娇娘,风韵依然有。昔日少年郎,豪气冲斗牛。”把队友重逢的亲怩,队友之间深情慰藉、互相祝福,以及嘻戏调侃,很轻松自然地表现出来。把对曾经的回忆和现实场景融合其中,达到情景交融、境中寓情的效果(不是那种情景两张皮的写法)。值得细品玩味。
二是蕴意深刻。队友四十年重逢,在一片喜洋洋的欢乐中,免不了怀旧回忆。对四十年前窘迫的境况大多数人都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像他们这些逆上山下乡潮流的留城知青不受社会待见的窘况,回忆起来难免沉重和酸涩,但作者却写得平静自然:“歌舞为宣传,管弦无追求”。表面看既歌且舞为"大好形势”作宣传,心里对自己的前景却感到无目标、无追求,既无助又无赖。"曲终人散去,路由自己走″,宣传队结束散了,没有安排,出路自找,在哪里却找工作,找一份另工做都难,谁心里没有怨艾。但作者却写得那么慢不经心亦无所谓,心态平和不形于色,根本不把这种不平当回事。词面虽如此,作为读者,平心而论,其中的悲苦和压抑应该是想象得到的。但作者写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境界。没有对过去遭遇的不公和委屈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愤怒的鞭挞。从小的方面讲,道出了大家当时受圧抑的共同感受又不破坏重逢的欢乐气氛,从大的方面讲,又体现了作者对过往艰难经历的理解和宽容,一切己成过往,快乐面对而今。足见作者的格局和胸怀。
三是善于巧借,借物明心。特别是“诵关关睢鸠,于在河(合)之洲。淑女曾有意,君子未敢逑”这一段,借得非常巧妙。在当年宣传队里中的少男少女中,在工作中擦出点爱情的火花是再所难免,如果直述三言两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作者借诗经中的关睢这首爱情来隐喻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既简洁又明快算是一巧,又以发生地在“合州”借用“在河之洲”感觉非常贴切有趣,增加品读的性趣又是一巧,这不得不佩服诗人灵敏的心智。虽然是借关睢以明情,但他又没顺着原诗的脉络写君子好逑淑女,而是反其意写“淑女虽有意,君子未敢逑”,意思是淑女有意于我,说明我们的王老师是很有魅力,引得淑女有意的。只是我(君子)不敢逑。为什么不敢逑?“非有欲无逑,柴米油难筹”。自己都为柴米油盐的基本生活发愁,怎敢逑淑女啊。这一段感叹,真实地道出那时无奈的窘况,又写出了作者对爱情尊重和严肃的态度,并没有对淑女好逑姿态的描写,足显作者乐而不淫的高贵品格。
四是不走寻常老路,用语别具一格。这是王老师为人为文的风格,在他的好多诗中都得到体现。在这首诗中,他写早春早晨的早和冷,就别具一格:“晓寒尚欺人,春意先到柳″。当我读这一句诗时,立感别致,一个“欺人”就把早春早晨的寒冷写得入骨三分,不禁顿打冷襟。比写冷得打抖,脚僵手冻等都要深刻得多。"春意先到柳″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妙,但他偏不重复别人"春上柳梢头″这样的写法。别具一格,走自己的路。写自独到的见解,勤于别人想不到思维,写出别人想不到的好,这就是王老师的写作风格。从这个思路去读王老师的诗,才能读懂王老师诗中深诚含义;学王老师这种思维和笔法,必能写出"想不到的好″的好诗。
作者心得||王祖铭
写诗是习惯,解诗才是学问,对好诗理解的程度,决定,眼界,心胸,笔力,看到什么,悟到什么,如何表达,悟性,表达才是功夫,兄读队庆是读懂了的,五古确有汉诗风范,比木兰诗,孔雀诗叙事更简洁明朗,用语更诗化,同是叙事省去过程,读来才会有意犹未尽之感,关瞎鸠一段,于在合之洲,别字巧用,实指合洲,淑女有意君子不求典故反用活用,叹萍水,惜萍水,叹息,臧头格,往下内容无法延续藏头立即弃之,显灵动,非有欲无逑,否了千年学界误解,诗语言运用沿汉诗用俚语,却力求简洁,说事更明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