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先猜谜: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何物?我猜你肯定猜到了:乃荷花是也!因为自古及今,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亦或是平头百姓,都对荷莲情有独钟。
《诗经》里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里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乐府》中有"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唐诗中写荷的名篇更是数不胜数,李商隐的《赠荷花》一一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王昌龄的《采莲曲》一一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维的《莲花坞》一一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宋人诗词中,有欧阳修的"画船撑入花深处",也有苏东坡的"四面垂杨十里荷",还有李重元的"过雨荷花满院香",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人人耳熟能详。
因"莲""廉"同音,历代帝王都希望臣子们能廉洁奉公,故赏赐的器物上多有莲花的图案,或是缠枝莲或是一束莲,尤以青花瓷器上莲花为多,寓意清廉。



百姓们爱莲是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可食用一一能凉拌,能热炒,亦能做成莲汤肉片,还能加工成藕粉随时用开水冲着喝;叶可入药,据说煎汤喝可治偏头疼,泡茶喝可通肠利便,又据说乞丐们做的叫化鸡都是用荷叶包裹烧制;花可观赏一一或粉或白或红,皆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摘下莲蓬取出莲籽,放入砂锅内再加入银耳、冰糖,细细熬制成羹汤,可养心可明目可护肝。
由老子创立的土生土长的道教尤以莲为贵,是因为:叶绿的阴与花红的阳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观展现了"阴阳和合"的核心理念,故笑容可掬的和合二仙形象总是一捧荷花,一捧宝盒,寓意和谐和好。
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中,莲花也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因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着"清净与庄严",因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慈眉善目,正直善良,人见人爱的观音菩萨就常常在莲花台上礼佛施法、打坐念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小学时,在我村临近河滩的村边驻了一排部队,他们种粮种菜,养鸡养鸭,还在一个臭污水塘里种了藕,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了亭亭如盖的荷叶,见到了艳红如霞的荷花。
夏日的夜晚,跟着大人们跑去几里外的村子里看电影,未到放映场就听到了女主人公韩英那甜美的歌声一一洪湖水浪打浪,…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
上初中时学习了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尽管只好玩耍不好学习的我们,非常讨厌老师要求要全文背诵并逐字逐词的理解,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尚品质却让我们十分喜爱。
上高中时,课本上优美的散文有很多,但至今还能让我念念不忘的,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莫属。每每想起此文,一幅美丽的画卷就浮现在眼前:披着大衫的朱自清站在曲曲折折的荷塘边上,望着如舞女的裙般的荷叶,望着袅娜地羞涩地开着的,如碧天里的星星,如清水出浴的美人般的白色小花;嗅着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听着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试问,此情此景,谁不为之陶醉,谁不想而往之!?






有一次看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鉴宝节目,知道了十二花神,即每月有一位玉骨冰姿眉目如画的仙女到人间管理花开花落事宜,而六月(农历)的荷花神仙则是天生丽质,有"沉鱼"之美称的浣纱女西施。
有个与荷有关的典故不知道你一定听说过,据记载,明朝宰相李贤欲招神童程敏政为婿,席间以菜肴为题出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则对曰"有杏(幸)不须梅(媒)",暗示二人结缘乃天幸促成,不需媒妁。此典故因名人而出名,此对联因精妙而流传,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
在我工作的罗岭乡政府后边的池塘里,村民们前几年种上了荷花,一为吃藕,二为美化环境,三为清洁水质。那里也成了我们工作之余休闲散步的地方一一春日去看尖尖荷角,夏日去赏绿叶红花,秋日去观残叶枯杆。
一转眼荷月又到了,请大家跟着我的镜头,读着我的诗作,一齐去赏荷吧!
烂泥池塘住仙葩,
闲看皓月静听蛙。
待到炎炎夏日里,
荷花盛放赛晚霞。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