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汶石与《风雪之夜》
文/史飞翔

【王汶石简介】
王汶石(1921-1999),又名王礼曾、王仲斌、王蕴石,山西荣河(今万荣)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至陕甘宁边区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先后任副科长、研究员、团长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秧歌剧《抓壮丁》《边境上》等早期作品。1942年赴延安,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二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群众文艺》副主编,《西北文艺》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第一届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中篇小说《黑凤》《阿爸的愤怒》,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等。王汶石在延安时期的戏剧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篇小说,曾在文坛上产生广泛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延安时期,王汶石的作品多为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与战争需要之作,其《望北桥》《黑牛坡农会》等剧本、《慰问伤员》等歌词都曾对革命起到积极宣传和鼓动作用。1958年,他迎来了创作的丰收年,先后有近10篇小说相继问世,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短篇小说《沙滩上》和长篇小说《黑凤》相继问世,塑造了陈大年、黑风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等。他的小说作品,描写了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他的小说数量虽不是很多,但几乎每篇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以及评论家、学者们的关注和赞赏。其作品还多次被翻译为英、日、俄等多国语言。“文化大革命”后至1999年去世前,王汶石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诗作、散文和评论性文章。
【编者按】王汶石以“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坛独树一帜,其创作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将“戏剧化叙事”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他突破了传统农村题材的扁平化书写,既继承中国民间文学的冲突构建技巧,又吸纳西方戏剧的场景集中化手法,使《风雪之夜》等作品形成“场景即战场,对话即交锋”的叙事张力。如文中所言,他笔下的农村新人并非符号化的存在,而是通过“风雪除夕夜制定生产计划” 等具体场景,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感转化为可感的文学形象,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策略,让作品成为解读“十七年”农村社会的鲜活文本。白烨先生评价王汶石“细针密线地描画农民新人物”,这一评价精准揭示了其创作的现代性意义:在意识形态规范下,他通过戏剧化叙事技巧,将政治主题转化为艺术审美,为 “十七年” 文学提供了少有的“艺术与时代和解” 的范例。正如其夫人所言,“描绘时代的作品不会过时”,《风雪之夜》中对理想主义的书写、对集体奋斗的讴歌,至今仍具精神感召力,而其在叙事形式上的探索,更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实践样本。王汶石与《风雪之夜》的价值,在于证明了特殊历史时期文学仍可通过艺术创新实现思想突围。当“风雪”成为时代的隐喻,他的文字便成了穿透阴霾的精神火光,既照亮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正是史飞翔老师在《王汶石与<风雪之夜>》中所阐述的内容,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为透彻的王汶石!【编辑:纪昀清】
王汶石以其精湛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赢得了“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作品不仅艺术成就高,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王汶石的创作生涯在“十七年”文学时期达到巅峰。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以独特的戏剧化倾向、深刻的时代感和高度的艺术创新,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文学现象。王汶石的小说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了创新和突破,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支持。
王汶石的文学理想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步的。他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因此,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物。这些人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他们的形象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在思想上,王汶石创作出“十七年”文学时期有代表性的具有“戏剧化”倾向的小说形态,不但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戏剧化特征,而且吸纳了西方文学的戏剧化特征,从而生成了具有高度融合特征的“新小说”。王汶石短篇小说的戏剧化倾向既符合“十七年”文学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又将时代性与艺术性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得短篇小说在艺术形式发展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对文学“现代化”路径在20世纪延续提供了重要的阐释环节。
在内容上,王汶石的小说紧密围绕“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展开。他的小说不仅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新变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些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激励人们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在形式上,王汶石的小说采取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法,这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他将这种叙事方式与西方文学中的戏剧化技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以其紧凑的情节、鲜明的冲突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成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短篇小说的一大亮点。
王汶石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他的小说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也是对未来的深切展望。
《风雪之夜》作为王汶石的成名作,其影响不容小觑。这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56年《人民文学》第三期,并集结同名短篇小说集,发行量高达20万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大现象级作品。它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55年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区委书记严克勤在县里开完会后,没有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是毅然决然地顶风冒雪前往渭河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与农业社的干部们一起通宵达旦地讨论制定生产计划。
王汶石在构思这部作品时,巧妙地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通过几个生动的生活镜头,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他将严克勤的“例行公事”放在风雪除夕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描绘,使得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干部、群众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形成鲜明对比,节假日本应休息的氛围与他们为了追赶更好的生活而彻夜不眠的努力劲头也形成了对照。这样的设置,使得一件看似寻常的事件蕴含了不寻常的意义。
小说中的严克勤形象生动鲜明,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深打动了读者。他不仅仅是一个区委书记,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无数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奋斗着的共产党员。他的形象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风雪之夜》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全文激情洋溢,格调高昂,既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也有对外部环境的细腻描绘。王汶石通过对渭河平原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描写,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温度。
此外,王汶石在作品中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共同的目标面前,人们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也是小说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风雪之夜》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王汶石通过这篇小说,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先生说,王汶石专心致志地观察和感知农村新生活,细针密线地描画和塑造农民新人物,力求反映新生活的新气象,表现出新人物的精气神。这样一个高度自觉的文学追求,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实现了对某些桎梏的突破,对某些局限的超越,并成为体现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现状的典型文本。王汶石夫人高彬说,时代是要过去的,可描绘时代的生活,塑造推动时代前进的新人、讴歌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是不会过时的。王汶石的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为探索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者简介】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等著作22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