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王禹九:剑胆琴心,浩气长存
一罗培永
在黄岩宁溪的青山绿水间,曾走出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王禹九。他生于1902年,出身贫寒,却怀揣着炽热的报国之心,自小就对岳飞、戚继光等爱国将领的故事着迷,这些英雄的事迹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报效国家的种子。
1920年,年仅18岁的王禹九毅然投笔从戎,考入浙江陆军干部学校。此后,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参加北伐战争时屡立战功,从班长、排长一路晋升至营长、团副、参谋主任,深受上级长官的赏识,尤其得到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师长陈诚的器重,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第三期深造 。
王禹九不仅军事素养过硬,思想也十分进步。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王禹九所在团队负责修筑公路和碉堡,未与红军正面交锋。但他耳闻红军的英勇善战,目睹苏区军民的鱼水深情,深受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与战斗精神的感召,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深感痛心。当有人拉拢他加入特务组织“蓝衣社”时,他义正词严地拒绝,坚守自己的正义与信念。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王禹九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他的团队里,军需主任郝守隆和书记官丁保良(中共地下党员)为上海救国会募捐,王禹九多次慷慨解囊。他们收到上海寄来的进步书刊后秘密传阅,王禹九阅读后激昂地说:“我们是有四万万人口、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难道能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人国吃了吗?我不信!” 然而,他们的进步活动被人告发,1937年四月,郝守隆被处决,丁保良判刑,王禹九也被撤职,先后被软禁在南昌和关押于汉口。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在诗词中抒发报国之志,如“酒酣无奈愁肠结,谁把匈奴灭?书生报国愿成空,剩有床头匣剑气如虹 ”,尽显他的悲愤与无奈,以及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
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王禹九得以复职,担任团长奔赴嘉定前线。路过南京时,他写下遗嘱给妻子:“远清吾妻:值此强邻压境,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凡我国人皆有抗敌保土之责。我身为军人,为国捐躯,分所应尔。疆场拼搏,生死难期;设有不测,务须节哀。并望择人更适。” 言辞恳切,尽显大义。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里,他奋勇杀敌,屡建战功,上海失守后,又坚守常熟,保卫南京,因战功升任226旅副旅长,后又晋升为少将旅长。不久,98师扩编为79军,王禹九升任79军少将参谋处长,转战苏浙皖及江西南浔,继续与日寇浴血奋战 。
1939年3月,日军全力进犯江西南昌,79军奉命在安义、高安一带布防。3月17日,日军第6、101、106、116师团在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南昌发起进攻,79军处于日军进攻的中路方向。20日,日军在200余门大炮的掩护下强渡修水河,与79军展开激战。至23日,守军伤亡过半,日军先后攻陷安义、万家埠、奉新等地 。26日,79军军部在虬岭陷入日军重围,军部兵力仅有一个特务连,形势岌岌可危 。
27日凌晨,79军军部组织突围,王禹九主动请缨,率领特务连挥兵突袭日军阵地。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中午,异常酷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王禹九身先士卒,毫不畏惧,冲锋在前。然而,由于敌众我寡,始终未能冲破日军的包围。在浴血奋战中,王禹九多处中弹,身负重伤,被部下背回军部时,他将书面遗嘱和遗物交给了夏军长。由于伤势过重,当日下午,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7岁 。临终前,他赋诗一首,其中“一颗子弹一个敌,一寸山河一滴血 ”的诗句,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山河的深切热爱 。
3月28日,79军军部集结散兵重新突围,丁保良带着一个班,抬着王禹九的遗体跟随突击队,绕开日军哨所,于29日中午突出包围圈,到达高安县伍桥乡。他们将烈士安葬在一个小山坡上,坟前立一木牌,标记着“抗日阵亡第七十九军少将参谋处长王禹九之墓” 。王禹九将军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中将。1984年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王禹九将军为革命烈士 。1998年清明节,王禹九烈士的遗骸迁至浙江台州黄岩九峰烈士陵园,萧克上将亲笔题词“抗日烈士王禹九将军之墓” 。2006年12月,宁溪镇政府在庄山为他建造纪念碑和禹九亭,时任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梁平波、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分别为其题词,宁溪镇还将一条路命名为禹九路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王禹九将军赫然在列 。
王禹九将军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以剑胆琴心,在乱世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悲歌。他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投笔从戎志未休
烽烟万里战吴钩
横刀誓斩天狼寇
洒血甘为砥柱谋
弹雨枪林拼死战
虬岭孤忠浩气留
青史长铭英雄骨
九峰翠柏仰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