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湄公河畔,一座新兴的城市正书写着区域合作的崭新篇章。这里曾因历史地理因素面临发展挑战,如今通过创新的发展模式与紧密的双边协作,蜕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经济建设的示范窗口。在第38个国际发展合作相关活动节点到来之际,特区以“共筑发展·守护未来”为主题开展系列实践,展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活力图景。
多维共建激活发展动能,全民参与构建发展生态
6月23日起,“青少年发展创意画展”在特区文创馆启幕,木棉学校的青少年以画笔描绘“知识赋能·创新发展”的愿景,百余幅作品成为特区教育实践的生动注脚。活动期间,近千名特区居民、企业代表齐聚木棉学校操场,举行发展共建宣誓仪式,彰显区域协同发展的坚定共识。随后,发展成果展示活动有序开展。

健康向上的中老两国青年学生
据特区相关宣传负责人介绍,同期启动的“全民共建打卡”活动将持续至7月,参与者可获取发展实践手册,打卡留念的同时深化对区域发展的认知。发展经验交流会邀请老挝博胶省相关部门与特区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升级路径,现场对接发展需求。
政企协同+国际合作,开创金三角发展新局
金三角经济特区的建设之路,承载着中老两国深化合作的重要使命。2011年相关协作机制建立后,特区积极配合中老缅泰四国构建湄公河流域合作平台,截至2025年5月完成153次联合协作,为区域经济互动筑牢基础。更具突破性的是,特区创新推出“城市替代”发展模式——以城市化建设与产业升级替代传统经济结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建成博胶国际机场、金三角国际口岸、金龙山高尔夫球场等标志性设施,吸引340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约15万常住人口的宜居新城。

中老两国青年参加创新发展论坛
特区将发展与民生深度融合:设立木棉学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以教育赋能阻断发展瓶颈;2025年开展的区域发展“自查自检”专项行动,以开放透明的姿态邀请国际机构评估,用实际成效重塑区域发展形象。
从边陲到国际枢纽,“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样本
站在金龙山上远眺,湄公河蜿蜒而过,河岸边的木棉之星酒店与对岸的泰国、缅甸形成三国交融的独特景观。谁能想到,2007年这里还是仅有一个村寨的荒野农田。18年来,特区以开拓精神建成老挝第三大机场——博胶国际机场,泛亚铁路中老段的通车更使其成为昆曼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
“特区的实践证明,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替代经济体系。”特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如今的特区已形成旅游、农业、物流商贸、轻工业多元发展格局,3000公顷核心发展区与7000公顷金龙山自然保护区和谐共生,每年吸引大量国际游客。2024年举办的第四届区域发展马拉松赛,吸引多国选手参与,让合作发展理念通过体育平台广泛传播。

中老两国青年开展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游行
当暮色降临湄公河畔,木棉岛上的灯火与唐人街的中式建筑、七龙寺的东南亚风情相映成趣。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的蜕变,不仅是城市崛起的范本,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两国携手破解区域难题、共建繁荣家园的生动实践,为东南亚区域合作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