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7.旧厝
文/林水火(福建)
牵牛花和绿萝缠绕于枯萎的枝条
野鸟站在枝条自作多情
活成封面
吹着的风轻轻地吹着
似乎无法满足奔跑的影像
迎合柔软
陈旧的屋檐小隐在牵牛花和绿萝
躯体之下
巡逻在一张大网表面的蜘蛛
闪现的影子掩饰不了失落的忐忑
空守与饥饿的串联
唐突地滞留着仰望的奇好
回忆重逢在被改写在的旮旯大地
拥挤着的天空拥挤着
重新被真实的小花小草签收的回报
晾晒于炽热的阳光
在出行的山头边缘露脸
纳悦了返乡的流浪
这首《旧厝》以细腻的意象编织出一幅关于老屋的记忆图谱,字里行间涌动着对时光、荒芜与归依的复杂情愫,值得从意象构建、情感张力与语言留白三个维度细品:
一、意象的 “共生与对抗”
诗人选取的意象极具画面感,且暗藏矛盾的张力。开篇 “牵牛花和绿萝缠绕于枯萎的枝条”,以鲜活的藤蔓与 “枯萎” 的枝干形成缠绕关系,既是生命对荒芜的侵占,也是旧物对新生的托举,暗合 “旧厝” 既衰败又残留生机的状态。野鸟 “自作多情 / 活成封面”,将动物的偶然停留赋予主观色彩,仿佛老屋的荒芜成了一场无人观看的表演,野鸟是唯一的演员,带着几分荒诞的诗意。
蜘蛛的意象尤为精妙:“巡逻在一张大网表面的蜘蛛 / 闪现的影子掩饰不了失落的忐忑”,蜘蛛的 “巡逻” 本是生存本能,却被赋予 “失落的忐忑”,这既是蜘蛛的 “空守与饥饿”,更是老屋被遗弃后的精神投射 —— 它像一张巨网,网住的不是猎物,而是无人问津的时光。
二、情感的 “流动与锚点”
诗歌的情感并非直白宣泄,而是随意象流动:从开篇风的 “无法满足奔跑的影像”,到蜘蛛的 “空守”,再到结尾 “纳悦了返乡的流浪”,形成从荒芜到慰藉的闭环。“回忆重逢在被改写的旮旯大地” 一句,点出老屋作为记忆载体的特质 —— 它的每一处 “旮旯” 都被时光改写,却依然能让 “回忆重逢”。
“拥挤着的天空拥挤着” 看似重复,实则写出老屋视角下的压抑与热闹:天空的 “拥挤” 或许是云、是鸟,反衬出老屋的空旷;而 “小花小草签收的回报”,则以自然的微小馈赠,消解了人类离开后的荒芜,让 “炽热的阳光” 成为温暖的注脚,最终让 “返乡的流浪” 找到归宿,情感在 “纳悦” 中落地,带着释然的温柔。
三、语言的 “留白与张力”
诗人善用模糊性语言制造留白。“牵午花”(推测为 “牵牛花” 的笔误或变体)与 “绿萝” 的缠绕、风的 “迎合柔软”、“仰望的奇好” 等表达,未明确指向具体所指,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奇好” 是对天空的仰望?对过往的怀念?这种模糊性让诗歌的情感更具普适性 —— 每个读者心中的 “旧厝”,都能在这些留白中找到对应。
略显遗憾的是部分句子的节奏稍显滞涩,如 “回忆重逢在被改写在的旮旯大地” 中 “被改写在的” 表述稍显拗口,若调整为 “被改写的旮旯大地”,或许更贴合诗歌整体的流畅感。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旧厝为锚点,让荒芜与生机、失落与慰藉在意象中交织,最终抵达一种 “流浪归乡” 的温暖,是一首能唤起集体记忆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