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秦岭》创作手记
李凡
六月的最后一天清晨,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临近瑜伽课,我匆忙骑上电动车,朝着小区南门口附近的瑜伽馆疾驰而去。无忧女子运动空间的瑜伽馆共有四层,我一路小跑上楼,还是迟到了几分钟。
在距窗口不远处的垫子上盘腿而坐,耳边响起瑜伽老师轻柔的冥想口令,我双手形成智慧手印轻轻放在腿上,思绪却早已被刚进教室时,透过两扇大玻璃窗外的秦岭牢牢吸引。窗外,莽莽秦岭巍峨而立,墨色的山峦被白纱般的白雾与云烟层层笼罩,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尽显苍茫与诗意。
说来神奇,当天的瑜伽课练习的是拜日式动作,全程基本都保持站立姿势。每隔三五分钟,我就能凝视向窗外,眺望连绵起伏的秦岭山峰上的云雾都在悄然变化,如灵动的精灵般缓缓升腾。约莫20分钟后,厚重的云层完全覆盖住墨色的山顶,刹那间,天地间一片苍茫,再也寻不见山的轮廓。
跟着瑜伽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时,我的脑海中也思绪万千。这云雾像什么呢?那绵延的白纱带,恰似少女飘逸的白纱裙,缥缈得如梦似幻;而那些连绵的山峰,仿佛是英姿飒爽的少年郎。云雾在山间不断翻腾,好似想要温柔地亲近、抚摸这些山峰。
我曾立于汉中龙头山的万丈崖边,看云雾自谷底升腾,领略云海的轻盈;于秦岭大山东岭,感受云海的磅礴与梦幻;在太白山观景点,融入缥缈云雾,恍若与山峦合一。而对云起伏、翻腾、跳跃、呼吸的奇妙感受也在此刻被唤起。望着眼前的秦岭云雾,我不禁幻想,山中或许正有修炼成精的仙灵,随着云海的呼吸与升腾,隐入茫茫云雾深处。
看着窗前云海不断变幻,我恍然意识到,这便是“无常”。就像人心,每一瞬间都能滋生出无数念头,而这些念头的变化,恰似云海中云朵的瞬息万变。做瑜伽时,“茫茫人海,人心如海”“宦海沉浮”等词,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带着这些独特的感受,瑜伽课结束时,这篇短文的写作思路与框架已在我脑海中基本成型。
结束了充满灵感的瑜伽课,回家后,露台躺椅上,雨声淅淅沥沥相伴,不到一小时,初稿便在笔下一气呵成。
这篇短文经过反复修改后,我发给了老师。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喜悦与轻松之感油然而生,仿佛卸下了长久堆积在心头的重担。窗外雨过天晴,正如我此时的心情。
雨停后,同学邀约让我前往涝河,这段经历也为我的创作带来新启发。再次查看手机时,发现老师留言,希望我把文中的点睛之笔再丰富、扩充一些。我只能回复老师,自己正在外面,等有空了再处理。
雨后的涝河上游碧空如洗,万物清新。仿佛每片绿色的叶子都流淌着天然纯美的气息。河床浅滩草地,蓝天白云倒映水中,如同镜子般的小河由南向北蜿蜒流去。黄牛低头啃草,牛背鹭时而追随着牛群起舞,时而在草丛嬉戏欢唱。东南上空,群山之间,一小段彩虹悄然出现,我有幸见证了它从若隐若现到完整呈现的全过程。可惜手机落在同学车上,没能记录下这美妙的瞬间,但眼前的一切,连同天空西面镶有金边的云彩、壮观绮丽的晚霞,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日后定能成为我写作时描绘景色的素材和灵感。
因为傍晚的美景占据了脑海,在续写《云墨秦岭》一文时,我文思暂竭,几经思索,在原文末只加了一句“无常,笔走龙蛇”。这样的收尾,既展现了以“无常”为墨,勾勒云海墨山奇观的意境,也与开头相呼应。
沉浸在涝河的美景中,我的思绪也不断延伸,对文章的修改有了新的想法,尽管原文《云墨秦岭》已发表。我仍然反复斟酌,觉得原文在语句表达上还不够凝练,节奏也可以更紧凑。将文章改成诗的想法被我提出后,老师建议改为散文诗,于是尝试的念头在心中萌生。
因缩文比扩文更易操作,原文经我反复诵读后,整体描写秦岭云雾特点的首段被删去,几个长句也拆分重组。修改过程中,忽然想起老师之前让我补写的点睛之笔,灵机一动写下:“无常新墨,笔走龙蛇,勾勒山泉,叮咚欢唱,泼墨小溪,卷入河流,草为之点头,木为之摇曳生姿,翠了地,绿了山。”最后又将“笔走龙蛇”从末尾提到这段前,并把短句改为长句:“雨倾如墨,刹那间笔走龙蛇,勾勒山泉叮咚轨迹,泼墨小溪奔入河流”,自觉更有韵味。
我将改好的散文诗发给老师,得到他的赞赏,并在他的建议下,文章的题目最终从《云墨秦岭》改为《水墨秦岭》。更有古典味更含蓄贴切。
还有个小插曲,昨天刚到瑜伽课教室,我特意向窗外看了看,只见云藏于青山之后,山色蔚蓝,别有一番清新之感。老师开始说瑜伽口令时,我却无法静心——上次山和云没拍照,有点遗憾,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当我走到窗前拍照录像时,林立的高楼却挡住了莽莽青山的下半截。我不禁暗想,如果前几天早到片刻,径直走到窗前,可能就不会有《云墨秦岭》一文了,这些高楼实在有些煞风景,让人徒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回到瑜伽垫上对着窗外,感觉又回来了。我所坐的位置离窗口约两米,加上左侧整面墙的镜子,视野效果极佳。尽管窗户间有窄窄的墙壁,但丝毫不影响想象:大山完整的轮廓向两侧延伸。虽然没有几天前那震撼的“云墨秦岭”奇观,但这样的景色,也同样难得。我的这番举动,引起了年轻管理教练的好奇。她从楼下的摄像头中看到这一幕,带着相机上楼,也来到窗前拍摄了几张。但她不知道,我所站的位置在我心中才是最佳的——或许这就是灵感的连锁反应!
只要我们有仰望天空的勇气,从无常中捕捉到的刹那画面,与过往记忆重叠碰撞,便能燃起灵感的小火苗。哪怕陷入生活的泥泞之中,也会重燃生活的信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
2025年7月4日于涝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