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在粤北乐昌的群山深处,皈塘上竹岗村的红石板路与圆通庵承载着一段滚烫的革命记忆。这里不仅是湘粤边游击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更是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浇灌的红色沃土,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抗争与坚守的壮烈史诗。
1928年的夏天,匪首胡凤璋趁工农革命军主力转移之机,率匪兵扑向皈塘村。危急时刻,李家泉挺身而出,带领乡亲们在里石亭子岗布下地雷阵。当匪兵踏入伏击圈,土地雷轰然炸响,埋伏的青壮农民跃出阵地奋勇杀敌,首战便粉碎了敌人的"扫荡"阴谋。不甘失败的胡匪次日再派加强连来袭,李家泉早已组织群众疏散,转而在上竹岗新妇娘桥设伏。农军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密集火力直击匪群,一举歼灭敌两个排,击伤匪连长,让敌人的嚣张气焰再次受挫。
两次惨败的胡凤璋勾结国民党正规军,以重兵对坪石地区展开疯狂"清剿"。面对敌众我寡的绝境,李家泉带领农军转入深山,在牛栏冲、竹岗山一带坚持游击斗争。从1928年到1938年,湘南特委、湘粤边工委将上竹岗、圆通庵等地作为可靠基地,尹子韶、王涛等领导人在此运筹帷幄,肖荣彪、李鄂等游击队长率队驰骋于湘粤边境。这支由井冈山返回的革命骨干与当地群众组成的队伍,活跃在宜章、汝城、乐昌等地,抗租抗税、打击土豪、破坏敌营,让反动派闻风丧胆。
上竹岗村的儿女们始终是革命的中坚力量。范家泉、范左泉、范和泉与乡亲们一道,在鱼池岭、桃坪、寨头岭等地建立起一个个支部和联络点,让红色火种在湘粤边境燎原。1931年,范和泉在上竹岗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1933年,范左泉在乐昌县城惨遭杀害,时年23岁;同一年,担任副班长的范家泉在江西被捕,慷慨就义时仅20岁。三位英烈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
如今,上竹岗村的老树下仍能听见当年的枪声回响,圆通庵的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游击队员的身影。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是丰碑,每一缕清风都在诉说: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年轻的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湘粤边的红色屏障。他们的抗争,不仅守护了家园,更在南方大地播撒下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让皈塘上竹岗这个名字,永远镌刻在岭南革命的光荣史册上。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