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亭前说古今
46团学兵 白宝存
诸葛草庐,是古隆中最引人瞩目的景点,一般人游隆中必看此景。我不是“二班人”,当然也向往之。
现在的诸葛草庐在隆中山畔三顾堂左侧。是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这座典型的仿汉建筑,黝黑的屋架房梁,浅黄的泥粉墙壁,整洁清爽的大院落被茂密的树荫覆盖。山风吹来,嗦嗦声响,仿佛在悄悄的诉说着什么。这里幽静优雅,自然勾起人们思古之幽情……
望着尚新且有点“艳味”儿的“古建”,心里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这是不是原址原貌的复原?经历了千年的自然和社会动荡风雨,它又是怎样保留下来的?询问中,一位管理人员指着上方对我说:这是后建的,它的旧址啊,在哪里,呶,那通石碑方向。
哦,那不是三顾堂西北角的后坡嘛。顺坡拾级而上,步行二百余米,果然见一通石碑,静静的屹立在那里,碑头上互盘交错着的螭龙,像是守护者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细看石碑,正面有行书“草庐”二字,背面却有三字“龙卧处”,落款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题字者姓江名汇。看石碑上那遒劲的大字,便能想到,他肯定是当时当地著名的书法家。石碑后面,有一砖墙瓦亭,亭为双层六角,如鸟展翼,内有木梯通二层,门额题“草庐亭”三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的对联。既是草庐,为何却是砖瓦结构?心里有点纳闷。
然而,在围亭三匝,环顾四周后,便发现了一件更令我不解的事。在其不远处,竟东西排列着一大一小两座封土堆,一为明朝襄简王朱见淑墓;一为简王妃墓。这和此地环境极不搭调。
对于明史,我略有了解,但涉史不精,只知道明朝除了“逃亡皇帝”朱由榔外,还有16位皇帝登基,却搞不清帝王后代及皇亲们的隶属关系和封王情况。襄王,既是皇亲,又是显赫的官位,陵寝怎么这样的简单?好无奈,怎么也理不清头绪。正在此时,忽听见身后有动静,回身,只见一身穿琵琶扣服装的老者,宽松的衣摆裤脚被山风不停地掀起,发出轻微的响声,颇有点道风仙骨之彩,便主动向他搭讪。嗨,真问对了,他竟是当地文史单位的退休人员,喜出望外,直接提出了我的疑问。这位善谈的老者,爽快的告诉我:最早的诸葛草庐就在这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说的“草庐”庐址,就在这草庐亭处。
看到我认真听讲的样子,他打开了话匣子。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离开草庐辅佐刘备打天下,其弟诸葛均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诸葛亮走后,“嗣有董家居此宅,因董家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此后,故居无人管理。时至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和长史李兴至隆中观亮故宅,却“觌尔故墟” “瞩目为之愀然”,遂与监察御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侯祠。西晋以后,随着诸葛亮声望的不断提高和对诸葛亮纪念活动的增加,隆中诸葛草庐又得以恢复,纪念他的武侯祠等建筑相继兴建。于是,此地香火旺盛,慕名瞻仰者络绎不绝,又成为襄阳一大景致。
说襄阳,就离不开当政者。襄阳在明代共有九位襄王。第一任襄宪王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这位3度错失皇位的明朝王爷,历经7朝高寿而终 ,被称为“最牛皇叔”。“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这也算是对他的盖棺定论。第二任是朱瞻墡嫡长子,襄定王朱祁镛,在位九年,在弘治元年(1488年)过世,享年61岁。一年后其长子袭位,这便是第三位襄王,襄简王朱见淑了。这位简王,本是个荒淫无道不学无术之辈,却又迷信风水。一日,他到隆中祭拜诸葛亮,看此地三山环拱,隐若玦环,清流潺潺,古木参天,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听松涛阵阵,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一阶布衣尚能一飞冲天,何况我为龙种乎!于是起了私心,就把此处据为自己的陵墓,福泽后人。他把隆中封为“藩陵”,为了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硬生生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隔谷相对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他毁掉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边另建草庐。迁走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当地传说,工程刚刚动土,就挖出了一块石碑,擦净细看,四句诗赫然石上:“地本襄王地,借居五百年,襄王来到此,茅庐移东边。”下署醒目大字“诸葛亮题”。襄阳王看后不由一个激灵,惊出一身冷汗,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五百年前就算出了我要占此地,想作罢,却又不甘: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能掐会算,还不是因为他住在这块宝地?这嘴边的肥肉万万不可丢! 再说,他承认这块地方本是我襄阳王所有,他只是借居五百年而已,不讨租钱就算便宜了他,不必怕这怕那的。终于拿定了主意,要把诸葛亮的旧居迁到东边去,以假乱真,应付应付百姓们。可又怕中类似诸葛死治活司马之计,如按碑说去做,反而上了他的当,干脆反其意而用之,遂将诸葛亮的旧居迁到了西边,恰好就是现在的隆中。
襄简王毁庐另建,迁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之举,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别是两晋以迄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后的最大浩劫。
“唉——”那老者双眉紧锁,这一声长叹,包含了多少复杂的遗憾。
“哦,这里有这么多的故事” !
他稍停片刻,缓缓地说:从古到今,富人穷人,官人百姓,都应顺天理,知民意,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违天理者不可活,自作孽者必遭报应,苍天饶过谁!可谁都没想到,报应来的这么快。第二年,这个霸占草庐的王爷就去世了。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祐櫍暂理襄阳府事。便请重建诸葛亮庙。正德皇帝赐庙额名‘忠武’,定祭品,春秋致祭,并让翰林院撰写祭文。
更大的报应还在后面,明崇祯十六年(1643 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襄阳,改名襄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称新顺王。起义军杀藩王,灭贪官,同时挖掘那个迷信风水毁坏诸葛亮故居的襄简王坟墓。仅仅155年,这位一心想龙种延绵续百世王基富贵的襄简王就落了个被挖墓掘坟,抛尸荒野的下场。此墓,只是个空塚而已。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到隆中寻草庐故址,但见乱草牵衣,断碑卧水,一片衰败景象,但古人有不拆阴宅建阳宅的习俗,所以诸葛亮的草庐并没有重建,于是就在襄简王陵墓旁建了一个草亭,作为草庐的纪念。称之为“草庐亭”。此后,草庐亭经过后人不断的修复,但在时局动荡不安战火不断的年代,此亭时时处在风雨飘渺中,好在旧址上有这座“草庐亭”地标的存在……
1932年,蒋介石来古隆中住了一星期,见此草庐亭和其他古建破败不堪,便拨了5000块大洋将其改建为砖墙瓦亭,木梯双层……
后来,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阳地区、襄阳市人民政府曾多次请专家考证筹划多次对草庐亭进行过维修,将它合理的融合在整个古隆中的大景区大规划之中,个性共性相融,相互点缀,相得益彰,成为一个醒目的亮点……
听完这段历史故事,沉思片刻,便向老者致谢,谁知他挥挥手,转身向山下轻步而去。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
山风,送来了阵阵断断续续的朗诵声……
白宝存,男,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职称。1970年参加襄渝线铁路建设,原铁道兵十师5846部队二营学兵。1973年在陕西第一毛纺织厂工作,任厂宣传部部长。热爱文学,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主编《魂萦梦绕襄渝线》散文集和《永远的记忆》诗歌集等。在新华网、人民网、铁道兵战友网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百余万字。现为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专栏作者,英雄铁道兵公众号编辑。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