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 其地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作“武关道”、“商於道”,唐代又称为“商山道” 或“商州路”。
商於古道由长安东南行,经蓝田,越秦岭,通到商州,再沿丹江北岸东南行经武关,进入河南的南阳和湖北襄阳,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 几何中心,是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联接以及古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 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乎达半个中国,人称600里商於古道,有秦驰道、唐国道之美誉。
历史上,这里是先秦时期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交错过渡地带,是楚族、 楚国、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经略南国的战略通道,是战国时期秦、 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是秦国扭转乾坤,一统天下的战略支点。盛唐时期,这条古道承担着商贸流通的重要职能,商旅常年往返于商於古道,在龙驹古寨留下了“午夜有可求之市、鸡鸣有未寝之人”的繁荣景象,是大唐帝国的第二条“国道”,也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诗歌之路”。
千百年来,商於古道见证着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