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夫人“改嫁”
——民企与科研携手,牛肝菌人工种植产业蓬勃兴起
张建忠
在商业与科研的广阔天地中,上海宏博集团创始人石建极与牛肝菌人工种植发明人纪开萍教授的相遇,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食用菌领域的前行道路,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
石建极是一位在商业浪潮中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带领上海宏博集团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他深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直在各领域探寻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而纪开萍教授则长期投身于食用菌研究,将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牛肝菌人工种植事业。牛肝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过去完全依赖天然生长,产量极少,野生牛肝菌只有在每年雨季的6 - 8月,云、贵、川产地的老百姓才能品尝到。纪开萍教授立志攻克牛肝菌人工种植难题,多年来在实验室和山林间不懈钻研,历经无数次失败也从未放弃。
1993年3月,纪开萍离开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决心让牛肝菌走上工厂化、产业化道路。此时,曾经在西双版纳上山下乡的石建同找到她,双方一拍即合成立农业公司,开启了野生牛肝菌工厂化、产业化征程。然而,许多食用菌权威人士并不看好他们,因为此前的研究均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多年野外调查中,纪开萍打破固有思维,大胆提出黑牛肝菌脱离宿主树人工栽培。为找到适合栽培的黑牛肝菌菌种,她深入深山老林,清晨五点便开始寻找。在森林中,地面湿滑,布满青苔和落叶,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她曾在寻找过程中,发现了珍贵的黑金冠,尽管生长在峭壁上的大树下,距离较远且地势危险,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用登山绳和岩钉攀爬而上,成功采集到样本,这些样本对基因多样性研究至关重要。
一次偶然机会,石建极听闻纪开萍教授的研究成果,看到了全新的商业机遇和社会价值。他深知牛肝菌人工种植成功推广的意义,迫不及待地结识了纪教授。初次见面,他被纪教授对科研的执着和专注打动。纪教授详细介绍研究进展、技术难点和发展前景,石建极从中看到了巨大潜力,决定与她合作。
石建极凭借宏博集团的资源和平台,为纪教授提供资金、设备和人才支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技术推广。纪教授在其支持下,更加坚定研究信念。菌种问题解决后,纪开萍发现野生黑牛肝菌直接驯化的菌株不适宜工厂化大规模栽培,于是提出成立育种小组进行杂交育种工作,企业加大投入支持,最终建成初具规模的黑牛肝菌种质资源库。企业厂房实现了温控、湿控、风控、光控,为生产安全绿色的优质食用菌创造了条件。
2017年,首批工厂化生产的黑牛肝菌成功面世,工厂内一片欢腾。此后,纪开萍带领科研人员解决了土腥味问题,还成功消灭了菇房中的绿霉菌。如今,牛肝菌人工种植产业在他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食用菌产业迎来新机遇。
展望未来,2025年至2030年,企业计划建成两个生产基地,将带动1000多人再就业。培育牛肝菌的养料还可让农民回收用作肥料,促进农业生产,造福农民。石建极与纪开萍教授的合作,是商业与科研的完美结合,更是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相信他们将继续携手创造更多辉煌。
作者简介:张建忠,中共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奔流文学院第21期作家研修班学员,现供职于江苏射阳农商银行党委办公室,曾担任单位行政办公室及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多年。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万多篇,文学作品30万字。2013年出版四十万的《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作品获奖以及各类表彰500次以上;现兼任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主席,射阳县日月岛文学社社长,《日月岛文学》总编。
点评:袁德礼
《日月岛微刊》总编张建忠每天早上都要为群友编发完专帖,才赶去银行上班,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次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总动员大会在上海召开,我特邀请江苏名作家张建忠,管国颂,韦江荷,苏扬和广西作家总编黄诚专來沪捧场。昨天晚上我收到他这篇散文生动展现了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创新突破的范式价值
纪开萍教授突破"牛肝菌必须依赖宿主树"的传统认知框架,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颠覆性思维。其研究过程凸显了基础科研的三个关键要素:长达20余年的持续投入、3000余次实验的实证精神、建立种质资源库的系统方法。这种从理论突破到技术转化的完整路径,为农业科技攻关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产业转化的协同机制
宏博集团董事局主席石建极作为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体现在三个层面:1)识别出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千亿级市场潜力;2)构建"科研团队+资本+产业链"的转化体系;3)打造包含温湿度控制系统、菌种培育、有机肥回收的闭环产业链。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了60%,值得制造业领域借鉴。
社会效益的乘数效应
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呈几何级增长: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带动云贵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再到形成"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价值链。2025年后建设的两个生产基地,将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菌渣肥料化实现农业循环经济,这种"科技扶贫+生态农业"的模式具有政策推广价值。
当代启示
民营企业投资基础科研的回报率可达1:5.3(据科技部2023年数据)
农业科技转化需要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地方政府"的铁三角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应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
这个案例超越了简单的商业成功故事,其核心在于揭示了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机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类似的黑科技转化案例,建议有关部门考虑设立"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基金",完善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机制,让更多"纪开萍式"的科研人员获得更多市场回报。这是我乐于写这个点评意义所在……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