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漠 灯 塔
作者:田福耕
在甘肃敦煌以西的“死亡之海”罗布泊,矗立着一座不灭的灯塔。点亮它的人,叫李生寿,我的发小,我的战友,一起长大的好兄弟。
1981年10月7日,我们同年入伍,怀揣梦想,乘同一趟西行的列车,来到宁夏军区独立师58团(后为兰州军区守备1团),守卫贺兰山——那片“天上不飞鸟,地下不长草”的北疆戈壁。四年峥嵘岁月,凛冽的风沙磨硬了他的筋骨,军营这个大熔炉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忠诚信仰。服役期间,他刻苦训练,第二年当上班长,第三年代理排长,多次受嘉奖。1985年5月2日,被授予《贺兰好儿女》荣誉称号。四年时间,他完成了从少年到军人的蜕变。
同年10月,他复员返乡,而我则奔赴南疆前线。
此后,李生寿在敦煌人武部和公安战线相继默默奉献三十余载。从“国防绿”到“藏青蓝”,制服颜色变了,初心使命从未改变。2022年光荣退休时,已担任雅丹世界地质公园治安派出所所长兼检查站站长,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他是公安部特批的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基层派出所所长,穿上了象征荣誉的“白衬衣”。
4年军旅,30多年警龄,他扎深西部,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寂寞的戈壁。在他心中,在这生命禁区,忠诚坚守,就是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这份震撼的坚守,其源头正是贺兰山四年风沙赋予的军人底色。他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崇高荣誉。
他常说:“说实话,我的工作还没做好。”但他更深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千锤百炼的锻造,无怨无悔的坚守。”
1998年,古丝路探险旅游兴起,突发事件增多,组织决定成立红十井派出所,调李生寿任首任所长。初入罗布泊,面对寸草不生、黄沙漫卷的环境,他心情复杂,这里曾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之地,被称为“中国旱极”、“世界风库”。然而,李生寿和战友们硬是在此扎下根。
李生寿的“家”起初不过只有一顶帐篷,常被狂风掀翻,吃顿无沙的饭都是奢望。在零上50℃酷暑与零下30℃严寒中,他们饮风餐沙,爬冰卧雪,巡逻周边300多公里无人区,历经千余日夜极限挑战,派出所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1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派出所迁至雅丹世界地质公园。面对待开发的处女地,为了开凿安身之所,李生寿带领大家抡起洋镐铁锨,向坚如磐石的雅丹地貌发起挑战。无电点油灯,无水喝咸水,一镐一镐刨,一锨一锨铲,手上血口染红镐把。历时三年多,硬生生在绝壁开凿出近300平方米的“沙漠堡垒”,为国家节约350多万元,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窑洞派出所。修缮门楣时,他被坍塌墙体掩埋。战友从废墟中扒出他:“所长,别拿命换牌子了!”
他抹去血渍说:“没了牌子,还要我们干啥?大家继续加油干!”
在雅丹的坚守,是无数次与死神的较量,2019年春,一名游客在魔鬼城走失。十级沙尘暴肆虐,能见度不足一米。李生寿带领战友打着手电,顶风冒沙,展开地毯式搜寻。从当天17时直到次日凌晨5时,整整12小时!风沙抽打,皮肤红肿。最终,在一个巨大雅丹体的背风处,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老人。
老人哽咽:“警察同志,再晚一步,我这把老骨头就交代在这儿了。”
在雅丹24年间,李生寿参与198次生死救援,26条鲜活生命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拉看回来。每当看到获救者的泪光与笑脸,李生寿仿佛对“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了新解——他们,就是吹进这片死亡之海的一缕春风。
然而,最痛的不是风沙割面,最难熬的也不是孤独,而是对家人的亏欠。1999年寒冬,八十多岁的双亲相继病倒,在病榻呼唤他的乳名。却因戈壁通讯断绝、送信车辆抛锚,二老带着遗憾,相隔7天先后离世。等他赶回家时,已是阴阳两隔。
他的女儿从6岁到31岁,错过了所有的生日、升学礼,甚至难产抢救的关键时刻。那时他正在罗布泊搜寻走失游客。六七天后找到游客赶至兰州,女儿已转危为安。病床前,女儿泪如雨下:“爸!我生孩子,在鬼门关转了两圈,你都没离开雅丹!难道它就那么重要?”
“孩子,确实重要。”他回答,“那里每天都有迷途者的呼救,遇险者的期盼。当人民需要时,我们就得像沙漠胡杨,筑起生命的屏障...不是雅丹离不开我,是我更离不开雅丹。我的魂在那里,我的情在那里,我的根在那里!”
这情、这魂、这根、这身警服,早已凝聚成一种精神——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炎热,经得住风沙,守得住阵地的“雅丹公安精神”。
如今,雅丹窑洞派出所已成为景区亮丽风景线和游客打卡地。墙上那一道道凿痕,无声诉说着:在这片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曾有一群警察,用血肉之躯筑起忠诚堡垒。他们如同沙海灯塔,照亮归途,守护平安。
30多年警徽闪耀,李生寿以生命丈量忠诚,用坚守诠释担当。在罗布泊的风沙里,在雅丹的窑洞中,他践行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英雄并非天生,他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将“人民”二字刻进骨血的人。
目前,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雅丹卫士》正在全国热映。
作者简介
田福耕, 甘肃敦煌人 ,81年10月入伍.在陆军20师,宁夏守备1师1团1营服役。1985年10月调入47军炮兵旅五营,同年赴老山地区参加了对越自卫防御战。战后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后从事口腔临床医学工作,主治医师,现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