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鸿鸣的画作,是宣纸上流淌的禅意诗篇,是笔墨与哲思交织的梵唱。他以僧者智者为魂,以古树青石为骨,在八尺素绢上勾勒出一个个超脱尘寰的精神图腾。观其画作,仿佛能听见松涛在僧袍间回响,触到智者眸中的千年沧桑。




他的笔墨语言,是古典与现代的合鸣。线条如枯藤绕石,苍劲中见灵动,墨色似云雾漫山,氤氲间藏玄机。《但观诸法空无我》中,老僧站立枯树之下,袈裟的褶皱如佛经般层层叠叠,树皮的肌理似偈语般斑驳陆离,二者在淡墨的晕染中化为一体,恰似“色即是空”的禅理具象。《役后复盘图》里,智者执棋凝视虚空,棋子未落而战局已定,墨色的浓淡在宣纸上铺陈出无形的气场,仿佛能听见思维在棋枰上迸发的清响。




色彩的运用,更是他参透禅机的明证。《南无阿弥陀佛》以银粉勾佛光,朱砂点袈裟,在素雅的水墨中炸开绚烂的佛国烟火;《六时吉祥》却反其道而行,用赭石染僧袍,花青描树木,在浓墨重彩里沉淀出静穆的庙堂气息。这种色彩哲学,恰似他画中僧者——既能在红尘中绽放莲花,亦能在青灯下参透枯荣。




而最令人沉醉的,是他笔下的人文意境。《山僧有客来图》中,老僧持杯品茗,茶气飘香,树枝轻摇,似有清风穿堂而过,带起僧袍的涟漪,也带来山外的消息;《见佛》一作,佛像低眉垂目,信众双手合十,金箔与墨色在碰撞中迸发神性光辉,让人在俯仰间完成与神圣的对话。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观者在一幅长卷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共听晨钟,同闻暮鼓。




萧鸿鸣的画作,是墨色与灵魂的对话,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他以笔为舟,以墨为海,在八尺素绢上勾勒出智者僧人的魂魄,让观者仿佛能听见松涛在云雾间回响,触到山岩历经岁月淬炼的苍劲。他的画作,不仅是对禅意智慧的临摹,更是对生命哲思的礼赞,对时代喧嚣中坚守与超脱的象征。在墨色与色彩的交织中,他淬炼出永恒的精神图腾,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在观者的心田上,种下一片永恒的禅林。




艺术家艺术简介

萧鸿鸣, 独立学者、作家、画家、八大山人研究专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萧鸿鸣先生长期致力于研究八大山人及其艺术,发表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文章数十篇,破译了八大山人生平及其艺术当中的诸多历史之迷。其学术著作《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荣获2002年中国美术学最高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该著作现已被多家大学列为博士生研究课程的教科书,《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荣获2015年华东地区古籍类书籍一等奖。
萧鸿鸣先生又是一位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圣洁的狂僧·八大山人》《统一·康熙收复台湾》《柳絮飞来一片红》《金门战役记事本末》等,均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现已出版有《萧鸿鸣写意人物》等画册数十种。作品曾获文化部、总政文化部三等奖,教育部优秀作品奖,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银质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等众多奖项。
萧鸿鸣先生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学者、作家和画家。创作有大量的连环画、中国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