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工一

1991年11月,洛阳市文联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作家协会代表团合影,前排左六为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王国平,左七为市委副书记段运劳,陈昌华在后排右一。
激情、深情,是作家陈昌华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激情浩荡,催人奋发,深情脉脉,感人至深。
激情,表现在他的过年诗:“红红的春联,绽开了鸡年新春的笑脸/红红的社火,燃烧着悠悠岁月的古老......又是一个大年三十/又是一轮滾滾春潮”像燃放烟花爆竹,增添年r 味道、年的喜庆,给人以美感、力量和信心。

激情,以国庆诗为例。1984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庆祝建国35周年诗歌朗诵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的作品《献给十月的第一个晨曦》,其中有这样几句:“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我骄傲——我是十万万分之一。我十倍、百倍地赞美祖国的过去;我更千遍、万遍地祝福祖国的下个生日。”
深情。以他发表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的《北上无音讯》为例:“爷爷兄弟四人,全都当了红军。当年参加长征,一去再无音讯......山上的杜鹃开了谢了,奶奶夜里总留着门缝,她怕爷爷找不到来路,她怕爷爷回不了家门......奶奶过世留下遗嘱,要继续把爷爷找寻。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孙女开始寻找爷爷的脚印。终于在湘江岸边,在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碑身,找到了小爷爷的名字,他在此把最后一滴血流尽......孙女回到了奶奶的墓前,向奶奶报告最后的追寻:中央红军八万子弟兵啊,走到延安只剩下八千人。
爷爷他们兄弟四人,早跟七万多战友长眠为邻。”

《永远的遥望——献给英勇牺牲的女飞行员余旭》:“一朵娇嫩的鲜花凋落/一腔青春的热血洒落地上/一棵军营的栋梁顷刻倒下/一只蓝天的雄鹰/突然停止了飞翔/来不及再叫一声亲爱的妈妈/来不及再看一眼方向/天地在刹那间失衡/日月在这一刻无光......”饱含深情的字字句句,感动了多少人以泪洗面,共悼英雄。
综观陈昌华的诗,其内容包含了人间情的方方面面,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师生情、同学情、军旅情、邻里情......这些情,真挚生动,与读者一拍即合,引起共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因为他的抒情建立在写人、叙事、描物的基础上,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言之有物,言之有人,决不无病呻吟,空话连篇,词汇堆砌,更不是晦涩难懂,矫揉造作。情有源头,情有基础。

比如写长征的诗《永远的路标》,抒情,有这样四句:“泪水和河水在一起呜咽,万物和大地在一起哀悼,风声和誓言在一起回响,晚霞和红星在一起闪耀。”我们再来读一下在抒情之前的叙事,就会有更深的感触:“几百个小战士在背靠背睡觉,王平(开国将军)顿时勃然大怒,冲着队伍大吼大叫......无声无息的无边草地,被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他们上前去推那些小战士,推起一个倒下一个,几百名小战士无一生还,全部倒在大地怀抱......他们在小憩中闭上了眼睛,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叫。”叙事是抒情的铺垫,抒情是叙事的升华,二者的结合使长征故事感人至深。
在处理写人、叙事、描物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上,做到了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强化主题。如:《女儿的拥抱》。这首诗以左权将军的女儿与爸爸对话的口吻,非常亲切,因而在情感上产生猛烈的冲击力。开头一段直奔主题:“爸爸,请让我抱一抱您”。接着叙写女儿这种强烈愿望的缘由:“我刚出生100天/您从烽火连天的前线/赶回来把我看望/在妈妈的抱怨下/你为我洗了襁褓中的尿布/在女儿的哭闹中/你喂我喝了难得的一口米汤......你安排我们去了延安/便立即赶回了太行......我那才37岁的父亲/就为国捐躯血洒疆场”。作者继续往深处挖掘:“一生坚强的母亲/用你留给她的11封信/续写着青春的难忘/您记忆中幼小的女儿/靠一张最后的全家合影/走过了山高水长/。”接下来,最后的抒情将全诗推向高潮:“爸爸,您可听到/父女分别65年后的呼唤/爸爸,您可看到/抗战胜利60年后的泪光/此时此刻,就让女儿/抱一抱您吧!抱一抱/您如太行一样的父爱/和一位将军永远火热而温暖的胸膛/”。

诗言志,歌咏义,诗歌的叙事和抒情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在陈昌华诗作的叙事和抒情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生的真谛,发人深醒,给人以启迪。比如《傻子瓜子》:“一把小小的傻子瓜子/炒醒了多少/糊涂人和明白人/”“折射出那个时代变幻的风云”。全篇没有说出“改革开放”字样,含而不露,通过形象生动的“傻子瓜子”让人们深刻体味到改革开放的艰难曲折和英明伟大。
诗人陈昌华用诗歌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描述事件过程,反映社会生活,借事生情,以事载情,以事蕴情,怀情咏志,直抒胸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格调高昂而奔放,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诗歌创作中,叙事和抒情是重要的和常用的手法,也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我国古代许多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作品,就已经运用了叙事和抒情的方法。“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适应时代潮流,新体诗大发展,叙事和抒情诗成为诗坛主体。郭沫若、艾青、郭小川等是代表诗人。《女神》(郭沫若)《吹号者》(艾青)《白雪的赞歌》(郭小川)等是代表作。再后来,一代诗圣贺敬之,被称为继郭沫若、艾青之后,中国新诗的第三座高峰。有人评价贺敬之“其诗通过鲜明有力的形象体现时代精神,把许多看来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口号独具匠心的形象化,达到感情与艺术形象的较好统一。”
在谈论陈昌华的诗歌时,有诗友认为在艺术风格上,很像郭小川、贺敬之的诗。即此一端,可以说,有所继承。但我要说的是,陈昌华的诗,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陈昌华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国家经过十年浩劫,恢复高考制度,陈昌华应试及第,改变命运,成为幸运者,是国家制度改革最早的受益者之一。1993年,他40出头,离开河南省洛阳市文联副主席的位置,下海来深圳,加盟到中国宝安集团公司。大潮起珠江,深圳浪澎湃。他投身于这片改革开放浩瀚的波涛中,经受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亲尝弄潮儿的酸甜苦辣,执着辛勤地耕耘自己的文化田园,一干就是30年。他用纯熟的笔法、一贯的风格,写改革,唱改革,颂改革,他描写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人物、标志性建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抓住小人物、小物件、小事情,折射重大主题,把自己亲身经历、眼见耳闻的改革开放前沿的热潮大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大潮涌动》:“贩玉米的王石,创办了万科前身的企业/卖水果的陈怀洁,当上了深圳的鞋业大王/”《在变革中前行》:“车轮滾滾,美国施稳公司和深圳中华公司喜结良缘/100万辆自行车走出国门/”《赴汤蹈火》《海水与火焰》《杀出一条血路》《十年磨一剑》......他将传统的笔法运用于当今的现实,在深圳编年诗中留下浓墨重彩。

陈昌华的诗,题材广泛,他写党史军史,写战争和平,写改革建设,写伟人平民,写男人女人,写体育文艺,写中国写世界...... 在所有这些题材当中,他都旗帜鲜明地表达红色激情,赞颂善美,抨击恶丑,弘扬主旋律,满满的正能量。对老题材用诗歌写出了新意。比如,他的《老兵》《老帅》《老枪》“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300多名老兵组成的方队,向世界行了一个跨世纪的集体军礼。”“硝烟炮火,熏染了他们战斗的青春/血雨腥风,浸透了他们每一步脚印/出生入死,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枪林弹雨,洗礼了他们戎马一生......”。《将军与小兵》对长征途中将军和士兵的崇高思想境界用诗歌作出新的表达:“将军把他抱在怀里/大颗的泪珠砸在胸前......将军捶打自己的脑袋/嚎啕大哭,泪洒荒原......”
陈昌华诗歌中浓烈的激情、深情,是肺腑之音的流淌,是沸腾血脉的跳动,是大爱之心的写照,是滚烫笔墨的滴落。诗人只有自己受感动才能感动别人。陈昌华正是在奋斗路上经过摔打锤炼,对党、对祖国、对故乡、对深圳这片热土有着真挚、深厚的爱,所以才有他诗歌中热烈的情。我想,这才是作家陈昌华诗歌中浓情的根本所在。 2024年12月6日于深圳
原载2024年12月《秦风》杂志
(作者:王工一,系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

作者:王工一(一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出版纪实文学《长空风云录》、散文集《往事了无痕》。作品见《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空军报》《散文家》《中国安全生产报》《吉林日报》《辽宁日报》《企业家日报》《读者报》等。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金奖、一等奖、铜奖、三等奖。

作者:陈昌华,一个老三届/新三届。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湾区诗歌》社长。出版诗集、文集四部。主编各类著作五部。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创办《人间诗舍》《九州风雅颂》《永远的老三届》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