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东山圣水寺
文/青山依旧
适逢周日,与老同事、老同学相约,我们照例去登山。
这山位于古镇西黄村东北,不算太高,也就海拔500多米,因山顶断崖方正如削,遂得名“方山”;而山脚下南小庄人则惯以方位称其为“东山”。
半山腰处,隐着一座被岁月浸润的寺院——东山圣水寺。
据庙中碑刻记载,此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更有传说,早在周朝时此地就有梵刹香火。
最奇的是寺内一泉,人称“圣水”。西黄村一带丘壑纵横,受地势影响原本就是缺水之地,偏这近山顶处竟有清泉终年喷涌,此实乃“天下奇泉”。
“圣水”因何而生?民间流传两则妙谈:一说是唐僧取经归来,白龙马卸任东归在此修行成仙,腾跃升天时蹄踏之处涌出灵泉,且冬不冻,夏不枯,四季水量不变。另一说法事关汉光武帝刘秀,当年他与刘植、耿纯在附近的金泉山会盟举事,染病时饮此泉水得以痊愈,登基后遂封此泉为 “圣水泉”。之后寺因泉而名,曰“圣水寺”。
初次造访圣水寺,已是四十年前的旧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西黄村中学任教,学校坐落在村西土垴上,隔空相望就是古寺遗址。讲《晋祠》一课时,为让学生亲历寺院文化,我带他们去了东山圣水寺。
彼时,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刚刚过去,圣水寺只是一片遭遇重创之后的废墟。寺庙建筑多被拆毁,庙堂塑像碎为尘泥,石碑倒在地上,驼碑的石龟被砸掉了脑袋。
满目疮痍之中,却有两处景象令我刻骨铭心。
其一是无梁殿。尽管门窗被毁,但房体结构尚完好。此殿坐北朝南,东西开窗,南北辟有券门,墙体下半部为石料垒砌,上半部灰砖筑墙,顶部券拱亦用砖构,全无一梁一檩一椽。此种架构,堪称古代建筑的神来之笔。
其二便是那泓圣水。在无梁殿南侧,有泉水汩汩冒出,汇集成一池碧水,阳光洒落水面,粼粼如碎银。池内虽漂着枯枝落叶,但并不影响水的清澈。掬一捧水入口,凉飕飕的,隐隐有一丝淡淡的甜味。时值初夏干旱时节,周边草木枯萎,唯池畔芳草萋萋。相比荒芜的寺院,这一池清凉凉的泉水无疑是废墟中最鲜活的注脚。
回校后让学生写作文,许是有了直观感受,孩子们笔下生花,文章较之前任何一篇写得都好,尤其是把那无梁殿和圣水池描摹得活灵活现。
此番再去圣水寺,故地重游,我一开始内心就充满了激动。
晨6时,我们一行13人在中兴滨江路口会合,驱车沿322省道西行至西黄村,选择从圆通寺旁的路径登山。起初先经过一段缓坡水泥路,两侧是村民新建的庭院,屋舍整齐,果树环合,桃、梨、苹果、核桃累累青果挂满枝头。庭院门前多辟有菜园,青椒、番茄、豆角、西葫芦长势正旺,嫩嫩绿绿的生机让我们这些久居市区的人羡慕得直咽口水。
过圆通寺转入西侧山谷,道路变得陡峭崎岖。我们登台阶,上陡坡,在荆棘丛中攀爬,不多会儿便大汗淋漓,湿透的衣服贴在了身上。接近山顶处经过一段滑坡,乱石犬牙差互,我们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半个钟头后终于抵达山顶。 “方山” 之巅不像一般的山顶那般峰岭突兀,扑入视野的竟然是一片开阔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润泽,山顶处的草甸如绿毯般铺展开去,称其为 “空中草原” 一点儿都不过分。
站在山巅西侧俯视山下,圣水寺全景尽收眼底,那一片红墙建筑如红宝石般镶嵌在青山怀抱中,绿树掩映下飞檐翘角若隐若现。
我们离开山顶,踏着空灵的禅音循石阶而下,很快来到了寺前。寺门两侧,一副对联赫然入目:“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今天虽非什么节日,寺内依旧人头攒动。这些人大多并非香客,而是如我等一般登山观景的驴友。一对夫妇从任泽区远道而来,他们头上冒着热气,口中啧啧赞叹:“太美了,太美了,来这儿就像到了世外桃源!”
四十年后再见圣水寺,景象与既往迥然不同。无梁殿修葺一新,其他各殿一应重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内佛像造型考究,栩栩如生。无梁殿前的石碑重新竖了起来,只是那驼碑的石龟残留着断头的疤痕,似在默默诉说沉重的过往。有三两位僧人在庙内打理,整个寺院重现了曾经的兴盛。因了防火的缘故,寺院内并无香火缭绕。
当然,最牵动人心的仍然是那泓圣水。如今,圣水已被罩入室内保护,有水管引出涓涓细流。取水处排了队,几乎每一位来到圣水寺的客人,都要接一壶或者一杯“圣水”带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了电三轮上山,用大塑料桶接了“圣水”回家饮用,笑呵呵说:“常喝这水,能消灾祛病呢!”
同行的老同事、老学生重临故地触景生情,笑谈当年访遗址、写作文的情景,犹如在讲述昨天的故事。
恋恋不舍地告别古寺,沿崎岖道路下山,松鼠在林间出没,鸟雀在枝头嬉戏,心中荡漾着无限的惬意。回望圣水寺,红墙渐渐隐于密林山坳,成为了铭刻于心中的永恒记忆;放眼山下,太行山高速车流如织,仿佛载着我的思绪正驰向遥远的未来。
此情此境令我心生感慨:这千年古寺,曾在岁月中凋零,又在时光里重生,这正如寺院中不息的泉水,于沧桑中始终流淌着新生的希望。
2025.6.29(农历六月初五)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副主席,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