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漫卷武穴,万音齐颂党恩——湖北武穴万人红歌会礼赞建党104周年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七月骄阳似火,点燃武穴大地炽热的爱党热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武穴市民广场南广场化作 红色的潮涌阵地 ,万千儿女自街巷坊隅奔赴而来,以一场气贯长虹的红歌合唱,向党的华诞倾吐赤忱,用激昂旋律筑牢信仰根基。
一、经典起腔,点燃滚烫初心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刺破暑气,市领导与先进代表合唱团率先领唱,如同一束火种,瞬间引燃全场热情。紧接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铿锵节奏踏响,《南泥湾》的悠扬旋律流转,经典红歌串起历史脉络,成为连通时空的精神脐带。
领唱者身姿挺拔,歌声如金石掷地;台下万人应和,小国旗挥舞成流动的红海。白发老者眼含对峥嵘岁月的追思,少年脸庞映着对未来的憧憬,建设者们把奋斗的自豪融进声线—— 无论花甲古稀,还是青春年少,无论扎根乡土,还是异乡逐梦,此刻都共享 “党的儿女” 这一滚烫身份,用歌声完成与党的灵魂共振。
二、旋律为笔,书写岁月长卷
红歌是打开历史的密钥。唱《南泥湾》时,仿佛看见窑洞炊烟、锄头起落,革命先辈自力更生的身影在旋律里清晰;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的倾诉,道尽跨越时代的鱼水深情。人们在旋律中回溯党带领人民 从站起来的铿锵、富起来的奋进,到强起来的豪迈 ,触摸百年大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的初心温度。
红歌更是礼赞当下的诗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的旋律里,藏着武穴城乡蝶变的剪影:旧巷焕新颜,园区机器响,百姓口袋鼓、笑容亮。歌声裹着感恩,是对医保兜底、教育提质的感念,是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喝彩,把 “党的恩情比海深” 唱成可触可感的幸福日常。
三、微光成炬,照亮精神传承
这场红歌盛典,因无数动人细节而熠熠生辉:
银发合唱团的坚守:平均65岁的 “夕阳红” 成员,顶着38度高温排练月余。退休教师张阿姨声带水肿仍坚持:“唱红歌是和党唠家常,建党节献礼,拼了老命也值!” 演出时,银发与党旗同辉,沙哑的歌声里,是老一辈对信仰的纯粹坚守。
红领巾的传承:五年级学生李明攥着国旗杆,童声稚拙却字字坚定:“长大要当党员,像歌里说的,接好共产主义的班!” 稚嫩嗓音,传递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的希望。
新武穴人的共鸣:创业十年的陈先生携妻儿合唱,外省口音混着武穴乡音:“党给了我扎根的底气,今天和大家同唱,才算真正成了武穴的家人!” 泪光里,是奋斗者对城市、对党的双向奔赴。
星光的默契:《我的祖国》副歌响起,万人手机闪光灯同步点亮,广场化作璀璨星河。无声的光海,诉说着对祖国、对党的爱,超越语言,直抵人心。
四、精神赓续,奔赴时代新程
武穴,这片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热土,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从革命年代 “红缨漫卷” 的斗争,到如今 “敢为人先” 的奋进, 大别山精神 始终是城市的精神坐标。这场红歌会,正是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 唱的是经典,传的是信仰;聚的是人群,凝的是力量。
歌声里,有对历史的铭记,警示后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有对当下的珍视,感恩 “岁月静好” 的来之不易;更有对未来的宣示—— 武穴儿女将以党的旗帜为方向,把红歌里的热忱,化作产业攻坚的干劲、乡村振兴的脚步、民生提质的担当,在新时代浪潮中 续写 “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的武穴篇章 。
尾声:余音里的奔赴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广场上的红光仍在人们脸庞闪烁。这一场红歌潮,洗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滚烫的信仰;凝聚的是情感,激发的是奋进的力量。
七月的风拂过党旗,也拂过武穴儿女的肩头。那些藏在旋律里的初心、细节中的感动、传承里的坚守,正化作前行的底气—— 看,晨光中,创业者已奔赴车间;暮色里,建设者仍奋战工地;校园内,学子们诵读着 “请党放心” 的誓言…… 这是红歌余韵里最动人的回响,是武穴这座城市,向着党的指引,向着美好未来, 永不停歇的奔赴 !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